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生命一开始就在自然世界中生存,但是我们所居住的“人为世界”却出自我们的集体知识,因为人类具有独特的心智,能够把未来的远景实现于物质世界。对了解人类心智的追求,可追溯到早期的世界文明。亚里士多德把心智视为“灵魂中籍此去认知与理解的部分”。对于知识的渴望使人类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生物。认知科学是一门致力于了解我们独特智能的科学。它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横跨语言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人工智能、教育学和人类学。本论文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探索的是缘身认知这一课题。自柏拉图对人类智能中的一般与特殊进行了区分的两千多年来,这一围绕心智之普遍原则的问题一直是科学探求的主题之一,其目标在于发现一种有关于这些原则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一般化理论。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些普遍原则是缘身的,这一观点是认知科学贯注的焦点,因为神经科学中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来证实这一点。但是,在这个时代,缘身这个慨念在哲学和科学里都是创新的。科学革命的这五百年,西方哲学和科学的传统思想从不考虑心智可能根植于身体这个论说。问题是,并不拓展于空间之中的心智究竟是如何与物质肉身进行相互作用的呢?这是哲学中广为人知的心物问题。与此同时,伴随着20世纪的结束,科学家开始意识到心物二分的这种范式的局限。变化便开始发生了。研究人员不再通过把整体划分为部分来对其研究的问题进行化简,而是开始把各部分整合到一起,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够达成对整体的认识。随着这种取向的不断展现,认知科学哲学中适切的研究问题便也随之转换。其中,有五大主题:(一)一般与特殊;(二)客观知识与主观知识;(三)潜意识的智能;(四)身心的动态相互作用;(五)认知的边界。本文有四个研究目标。第一,引入人性动力学这一知识体系作为一种认知的框架。人性动力学鉴别出了人性功能中一些具有根本性的特质,这些特质是超越年龄、种族和性别的。它主张,人性功能受三大基本原则支配,它们分别是心智原则、情感原则与身体原则。这些原则具身于生物过程之中,形成了九种不同的功能模式,这些功能模式被称为个性动力。其次,把人性动力学置于当前认知科学的五大探究主题之下进行批判性思考。第三,提出了一个缘身认知的新框架,拓展了人性动力学对这些重要问题进行解释的能力和范围。第四,明确地为本论文成立其哲学立场。缘身是一个古老的慨念。它来自亚里斯多德的古希腊哲学,也是印度和中国这两大古老文明的哲学的基本慨念。《周易》一直受到中国著名学者的关注,被视为中国哲学的基础。本论文把《周易》的知识体系解读为一个缘身心智的世界观。认知科学的成立与发展取代了以往哲学对心智的认识。在这个时代,前沿科学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哲理性而哲学可以为认知科学作出贡献的唯一方式是参与讨论对认知科学家相关的问题。哲学可以采取自然主义的角度,这会对认知科学有更直接的影响。以自然的角度进行哲学思考就是探讨真正的研究项目中的科学过程。考虑到这个实况,本论文以缘身认知为焦点,自始至终保持对这个主题的相关性,把有关的哲学发展和问题引入实证经验的研究中。从现在的认知科学的视角来看,人性动力学是一个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思想。它让我们彻底摆脱了在理解人的时候所持的行为主义导向和还原主义方法。只有一种主张接近于人性动力学提出的这一认识框架,那就是波普提出的根源于柏拉图的三个世界理论。要对认知过程做出一种能够应用到所有人身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解释,就需要对现行的人性动力学的框架进行重新考察。这意味着,除了要按照功能的不同进行区分之外,实际上还存在着一些更为深层的过程,这些过程是超越这些(处于跨年龄、跨文化、跨性别和跨种族之外的)区别而存在的,它们把人类作为一个具有共同点的整体对待。和普遍化的理论相联系的是那些对客观性的源泉以及潜意识的智能进行解释的主题。在人性动力学这一框架中,以上这两个方面都没有被明确地纳入进来,因此需要做更进一步的讨论。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一框架,本文使用探索性的实地研究对下面这一问题进行了考察:“在听力中,是否存在着九种与个性动力一一对应的模式?”研究涉及到134位来自瑞典和新加坡的被试。接下来,本文进行了一个有四个被试参与的个案研究。实地研究表明,在拥有同一种个性动力的被试中间,不存在不同的倾听模式;在拥有不同的个性动力的被试中间,在听力方面也不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研究结果显示,个性动力的模式并不是只通过在意识中基本原则的整合产生的,因为在听力测试中没有发现有可识别的模式存在。相反的是,人性动力的模式出自于三个不同的领域,这似乎更有道理一些。人所意识到的只是其中的一个领域。实证的结果是对人性功能进行重新建模并提出一个新框架的基础。认知必须从三个独立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得到解释,这是人性功能之新框架的基础。这是新框架的四大要点:第一,人类的认知功能发自于三个领域:超意识、意识和潜意识。各领域按照一种原则运作。每一种原则支配着处理信息的方式。第二,认知以三种主要的方式缘身于人类的生物结构:缘身于超意识、意识和潜意识。在每个领域里,有三个进一步的变量,形成九个基本缘身认知模式。第三,由于这九个缘身认知模式发自于三个不同领域,所以缘身于超意识和潜意识的人有可能发展意识的独特功能,把其原则带入积极的活动当中。第四,在人类演化的进程中,这九个功能已被根植在认知的结构里,通过对它们的认识体验人生。虽然,在生命的开端,每个人只赋予当中的一个认知功能作为其生物体系的根基。这一新的框架对人性功能的动力学进行了更加贴切的描述。因此,是一个较健全的框架。在这个时代,缘身的概念对西方的心智的看法是一大挑战。心智是客观性的根源,身体只是心智的工具。最核心的是这个问题:“在缘身的情况下,我们是如何认识实在的客观存在?”本论文对这个问题的哲学立场有以下的这九个论点:首先,缘身心智这个概念只有在实在论的世界观下才是合理的。其次,心智与身体的相互作用是三位一体的,即三个功能合而为一。其中的中介功能,即情感,把心智结合于身体。认知就有这个三重的结构,意识也同样的有这三重结构。第三,缘身认知与身体的进化过程同步而行。那意味着知识只是不断演化的过程所得出的一个结果。认识的过程是动态的。第四,认识的过程需要身体的支撑,同时受特定的身体的生物结构限制着。这个生物结构因人而异,不同的生物结构对事实有不同的体验。所以,认识是一个主观的过程。第五,这个认识的过程也受集体的力量所引导。集体力量的存在意味着每一个认知模式有可能达到客观性。第六,这个过程是思维、情感和感觉的因果关系形成的。要理解这个过程就要研究思维、情感和感觉展开时的动态结构。第七,思维、情感和感觉这三重结构的因果关系是一个整体的力量。这个力量把三位一体的结构紧紧地整合在一起。这个结构只可以在一种突变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起变化。这种变化带来对实在的新体验。第八,从意识觉察到的事实是主观的体验,是身体的进化所能达到的。可是,主观并不表示它不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着。一个人的主观体验有它的客观现实。在进行研究时,科学所追求的,就是这种客观的事实。第九,缘身是人类独特的旅程,是“一个通过万古的进化把精神根植于物体之中”的超越性体验。在这个情况下,客观性就是整个生命的体现,不仅仅是一个思维方式。当体内的每个神经元在和谐的状态下,能够全神贯注的与事实的原则同步。这就是客观性,即认识事实本身或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