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alviae miltiorrhizae 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是我国的传统常用中草药,现代药理实验证明丹参有去疲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的功效,并在我国广泛分布。本论文以药用植物丹参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浓度Fe、Mn对其生长及有效成分累积的影响,为丹参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江砂盆栽试验和石英砂砂培试验研究了微量元素Fe、Mn对栽培丹参的生物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Fe、Mn在丹参体内的累积、分布特点,探讨了Fe、Mn对丹参脂溶性成分丹参酮类物质累积的影响及其机制。此外,通过江砂盆栽试验还研究了缺乏Fe、Mn、Cu、Zn、B或Mo元素对丹参的生长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论如下:1、江砂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适量的Fe (9.0 mg/kg)、Mn (14.0 mg/kg)能够促进丹参主根的伸长,促进丹参地上及地下部生物量的积累,但浓度过高就会产生抑制作用。施入适量的Fe (9.0 mg/kg)有利于丹参根中的三种丹参酮类物质的累积,收获期施Fe 9.0 mg/kg处理的三种丹参酮类物质的含量均较其他施Fe处理和CK的含量高,与CK相比增幅分别达到192.3%、58.6%、209.7%。随施Mn浓度的增加,丹参的三种丹参酮类物质含量总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当施Mn浓度为21 mg/kg时,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Ⅰ含量都达到最大值;施Mn浓度为14 mg/kg时,丹参根中的丹参酮IIA含量最大;丹参根中两种水溶性成分(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含量的变化并未随施用Fe和Mn浓度的增加而呈现规律性变化。本实验条件下施Fe量为18 mg/kg时丹参茎叶中的Fe含量最高(1792.72 mg/kg),而施Fe量为13.5 mg/kg时丹参根中的Fe含量最高;不同施Mn水平下(7 mg/kg~28 mg/kg)丹参茎叶和根中的Mn含量与施Mn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根系膨大期丹参叶片中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三者的含量均随Fe、Mn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收获期时三种色素含量随着施Mn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幅度变缓。施用Fe、Mn有利于提高丹参根中PPO和POD的活性,两者的活性随施入Fe、Mn量的提高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施入较高水平的Fe (13.5 mg/kg)和较高水平的Mn (21.0 mg/kg)时丹参根中PPO和POD的活性较强,并且丹参根中PPO、POD的活性与丹参根中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的含量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2、石英砂砂培试验结果表明:Fe、Mn元素能够促进丹参地上、地下部生物量的增加,在丹参生长的中期(移栽后第110d)和后期(移栽后第180d),施Fe浓度为13.5 mg/kg时的丹参茎叶干重量最大,并显著高于其余各施Fe处理。过量的Mn不利于丹参生物量的积累,高Mn处理(施Mn量为42 mg/kg)的丹参根干重最小。施用一定量的Fe、Mn有利于丹参根中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这三种丹参酮类物质的累积,收获期施Fe 9.0 mg/kg处理的丹参根中隐丹参酮的含量最高(1.07mg/kg),施Fe 13.5 mg/kg处理的丹参根中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的含量最高(前者0.35mg/kg,后者1.70 mg/kg);不同施Mn处理间隐丹参酮、丹参酮I的含量随施Mn浓度的增高而增大,而丹参酮IIA的含量则随施Mn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丹参叶片中活性铁的含量随施入Fe、Mn浓度的增高而增加,高Fe处理(27 mg/kg)和高Mn处理(42 mg/kg)的丹参生长各时期叶片中的活性铁含量最大。各施Fe处理丹参叶片中丙二醛的含量随施Fe浓度的增高而增加。各施Mn处理丹参叶片中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且收获期丹参叶片中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明显强于前期(移栽后第40d)、中期(移栽后第110d)时的活性。3、缺素组江砂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缺乏Fe、Mn、Cu或Zn等元素直接影响了丹参地上、地下部的生长,不利于各部分干物质的积累,其中以缺Fe对丹参茎叶的影响最为显著。Fe元素的缺乏降低了丹参根中三种丹参酮类物质和丹参素的含量;缺Mn则降低了丹参根中三种丹参酮类物质、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累积;缺Cu和缺Zn对丹参根中丹参酮IIA和两种水溶性成分的影响较大;缺B处理的丹参根中丹参酮I、丹参酮IIA和两种水溶性成分的含量较低,缺Mo则影响了三种丹参酮类物质的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