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河淌水》是一首源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云南民歌。原名《田埂调》,本文选取了三位作曲家,根据同名民歌改编的三首钢琴曲《小河淌水》,从乐曲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和声、复调及其织体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作曲家们用钢琴改编的《小河淌水》巧妙地运用钢琴多变的和声色彩营造出如梦如幻的乐境。他们均较好地发挥了钢琴特有的表现力,又赋予作品鲜明的个性。多样的和弦结构,多彩的线性运动,多变的和声节奏及复调等技法,以一种崭新的视角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鲍元恺版的《小河淌水》极其讲究地运用了和声类似光影交相辉映的色彩营造出思绪飘渺的感觉,在原曲基础之上平添了丰厚的色彩和乐意。同样,黎英海版的《小河淌水》在和声编配上也既传统又富于创新。使和声恰到好处地衬托了旋律的唯美和可塑性,而张朝版的《小河淌水》的和声语言,则作了接近于主调性游离的大胆尝试。介于《小河淌水》这首中国五声羽调式民歌的完美体现,三位作曲家在为之配置和声时,广泛吸收、借鉴了西方和声的有益经验,并竭力使之皆具民族化为特点,作了多元的调性发展。三个版本的《小河淌水》还在音乐形象的塑造刻画和表达上又技法各异、颇具特色。可见这首优美的、缠绵的山歌给了作曲家们充分发挥的空间和灵感,尤其和声、复调与织体形式的变化极其丰富多彩。他们在探索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上,作了许多大胆积极的、颇具价值的实践,使这一钢琴西洋乐器如何更好地演奏中国民歌中所蕴涵的民族风格的气质与个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与张扬,也得到了更广泛深入的、有价值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