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分布,探讨中医证型与各指标(肝功能、电解质、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蛋白电泳、肝纤三项、B超)的相关性,并经过统计学分析,为中医证型提供客观依据。证型不仅能指导临床治疗,亦能为判断预后提供重要参考。方法收集173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child-pugh分级,找出其证型分布特点,并发症与证型分布的特点;并且总结出现代医学检测指标与证型的关系。结果173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辨证分型为,肝郁脾虚证37例,肝胆湿热证45例,脾肾阳虚证59例,肝肾阴虚证32例。肝郁脾虚证多在A级和B级,未于C级中出现,C级多见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在兼证上瘀血内结证与四型皆可相兼,且无明显差异,水湿内停证多与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相兼。肝功能、电解质、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蛋白电泳、肝纤三项、门静脉宽度指标,发现其与肝硬化证型有相关性,随着证型的发展,各项指标也增加,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研究表明肝硬化的证型由肝郁脾虚、肝胆湿热逐渐向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发展,而Child分级也由A级向C级变化,肝脏功能受损呈进一步加重趋势。2、血瘀贯穿于整个肝硬化过程中,是病机发展演变的关键,往往与各证型合并存在;水湿内停是疾病发展的结果,往往出现于疾病的中晚期与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同时存在。3、研究通过分析实验室各项指标与证型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医证型的形成有其内在的客观物质基础,中医证型是内在微观变化的外在宏观反映。4、并发症常出现于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中医的证型不仅能为临床用药提供辨证依据,也有助于预后的判断。5、中医证型的演变,反映了机体正虚和邪实的变化,邪气损伤正气,正虚又易滋生病邪,不仅使病情胶固难解,而且正气虚败,邪实壅盛,终致鼓胀、出血、昏迷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