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s,CVD)已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是三大致死疾病之一,占致残因素的首位[1]。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治疗方法有急性期溶栓和缺血再灌后的药物如抗血小板、抗凝、相关中医药、脑保护等治疗,以及神经外科手术、基因及神经组织移植等方法,但疗效并不令人满意[2]。研究治疗脑卒中的新策略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科学家的关注。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是人们近年来发现的能减轻动物心、脑、肾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3-4]。大量实验研究[5-8]证明,脑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组织产生内源性抗损伤的能力,这种能力可抵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这种现象被称为脑缺血耐受(Cerebral ischemic tolerance,CIT)。缺血预处理产生缺血耐受确切机制尚未研究清楚,但大都认为预处理后,凋亡减少,炎症反应得到抑制,能量代谢得以维持,从而促进脑缺血损伤的修复[9-10]。本实验主要观察脑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Fas、FasL、Caspase-8、Caspase-3蛋白表达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探讨脑缺血预处理对Fas、FasL通路的影响极其介导的神经保护作用。随机将雄性SD大鼠分成三个大组: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 reperfusion group,n=36)、缺血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 preconditioning and ischemia reperfusion group,n=36)和假手术组(Sham-operated group,n=36);按照观察时间点又分为6h、12h、24h、48h、72h五个小组。缺血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的大鼠,行右侧颈内动脉阻断血流10min 1次;3d后,采用改进Longa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再灌注组不给予预处理,直接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需分离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并结扎颈外动脉远端。分别在各个观察时间点处死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估采用longa评分;大鼠脑梗死体积评估我们采用TTC染色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脑组织Fas、FasL、Caspase-8、Caspase-3蛋白的表达规律;TUNEL法测定神经元凋亡。在6h、12h、24h、48h、72h各个观察时间点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均较明显,且仅予以缺血再灌注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高于缺血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24h后各组间比较:缺血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差异显著(P<0.05)。同一时间点的组间比较:Fas、FasL、Caspase-8、Caspase-3的表达及神经元凋亡细胞,缺血再灌注组与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均高于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Fas、FasL、Caspase-8、Caspase-3的表达及神经元的凋亡高于缺血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均差异显著(P<0.05)。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促进Fas、Fas L、Caspase-8、Caspase-3蛋白水平的表达,激活它们所在的信号通路引起神经元的凋亡。脑缺血预处理可下调Fas、FasL、Caspase-8、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神经元的凋亡,抑制Fas、FasL通路的激活可能是脑缺血预处理内源性抗损伤的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