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东部地区发现新的油田已经越来越难,加大对老油田的研究深度,增加剩余油可采储量,提高采收率变得越来越迫切。扶余油田是一典型的开发中后期油田,目前综合含水90.5%,井网密度43.73口/km2。为确保油田长期稳产,水平井开发是油田的主要挖潜方式。而建立高精度的油藏地质模型,是确保水平井设计和钻井实施成功的前提条件。但由于传统地质建模中存在诸如:储层参数确定、平面变差函数求取、不同规模油藏格架建立等方面的难点,地质模型精度不高,导致利用传统地质模型部署的水平井油层钻遇率低,生产不达标。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本文以扶余油田平台12井区扶余油层为例,充分利用研究区直井、水平井、地震等资料进行一体化综合研究,首先引入新的数学方法提高地质建模物性参数的求取精度,再应用不同资料进行不同层次平面变差函数研究,最终采用不同技术流程,分层次建立复合砂体以及单砂体油藏地质模型,以提高研究区油藏地质模型精度。并取得如下成果:1.为解决孔隙度解释中存在的非线性问题,创新性引入基于非线性的核岭回归方法进行孔隙度预测,以提高单井孔隙度解释精度。通过与常规线性回归、多元逐步回归、BP神经网络方法的解释结果比较,核岭回归方法解释孔隙度的均方根误差为1.6132,远小于其他方法。可知核岭回归解释模型能够尽可能的提取测井信息与储层孔隙度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较好的解决非线性问题,采用核岭回归方法解释孔隙度具有更好的预测效果。2.将胶结指数的可变性引入改进K-C方程,进行分流动单元解释渗透率,以提高单井渗透率解释精度。在胶结指数m预测基础上,进行流动单元指数的计算,识别出7类流动单元,以此建立分流动单元渗透率解释模型,解释渗透率与岩心分析的相关系数为0.9831。与常规未改进K-C方法的解释结果对比分析可知,胶结指数对流动单元指数具有较大的影响,在K-C方程中引入胶结指数m,可以提高储层流动单元识别的合理性,进而提高渗透率解释模型的精度。3.探讨了水平井区不同资料下的平面变差函数,直井资料求取主变程为133.22m~256.62m,次变程为80m~112.81m。地震波阻抗体求取的主变程为471m~632m,次变程为354m~561m。水平井资料求取的主变程为22m~63.7m,次变程为10.2m~16.8m。研究结果表明:直井测井、地震波阻抗、水平井测井资料下求取的平面变差函数在主、次方向的变程存在较大差异,它反映了不同尺度的砂体变异特征,为不同资料和不同层次地质体下随机模拟中变差函数的匹配提供了依据,由此可以提高地质模型精度。4.探索了一套以不同技术流程,分层次建立模型的油藏地质建模方法。根据研究区不同尺度变差函数建模结果对比分析,建立地震约束下,大尺度变差函数参与模拟的复合砂体模型。在复合河道边界识别基础上,在其内部利用直井、水平井进行单砂体边界刻画,最终建立在单砂体构型界面约束下,应用小尺度变差函数参与建模的单砂体级别构型模型,使不同层次研究目标与不同尺度的数据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