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汉语中存在争议的中缀作为研究的起点,以前人时贤文献中对词缀的判定标准为依据,在普通话、汉语方言、我国少数民族语等方面对前人时贤提出的所谓的中缀进行逐一分析判定。通过考察分析我们认为中缀是存在的,只不过在每种语言里的数量相对较少(与前后缀比较)。其次,通过普通话、汉语方言及我国少数民族语中缀的对比分析,试图找出中缀存在的共性,为语言类型学发展提供语料支持,同时也看到汉语中缀的类型学特征。本文包括前言、结语共有六个部分组成,具体说明如下: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缀问题的研究现状,并确定了本文研究过程中对中缀的判定标准,对文中所采用的资料来源等进行说明。第一、二、三章分别对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中的中缀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判定、分析,并由此得出结论:(1)中缀是存在的;(2)带中缀的词一般只有动词、名词、形容词这三大类实词;(3)在功能上,中缀大多具有语义类化和语法类化的功能等,语义类化主要表现在加深词语的表义程度,表示意义的类属性等方面,这一作用在现代汉语中较为突出。语法类化主要指的是中缀具有改变词性的作用,这一功能主要常见于少数民族语中。由此可见,中缀虽然不如前缀、后缀的阵容庞大,但还是存在的。第四章,基于前三章的判定分析,首先对普通话和汉语方言中的中缀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现代汉语中缀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再将现代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进行跨语言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功能上,存在中缀的这些语言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中缀的数量在每种语言中相对于前后缀都是最少的;基本上存在于动词、名词、形容词这三大类实词中;都能够出现与前缀或后缀共现的情况等。因此,我们大胆地猜测世界上所有存在中缀的语言都具有类似的共性,但这些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世界上更多的语言来证实,因此,希望本文的撰写能够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最后,结语部分我们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列出一些今后仍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