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一种长期激励机制,期股、期权激励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在西方企业管理中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了极大成功。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理论界与实业界也开始探讨这种激励机制,近年来在我国不同行业与地区已开始试点运行,由于我国沪深两市约束与监管机制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特殊性,尚未取得理想效果。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沪深上市公司中的期股、期权激励机制面临更多的挑战,因为当标的价格跌至执行价格以下时,高管行权即被套,期股、期权激励绩效再次成为完善公司治理的焦点问题。本实证分析旨在揭示期股、期权激励在沪深两市的实际表现及其背后的决定因素。笔者在界定相关概念、简要介绍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总体抽样,通过构建绩效评价模型与线性回归模型,借助统计软件SPSS17.0和矩阵运算软件MATLAB2009b,应用样本数据对回归模型进行了求解与微观分析,通过方程估计、曲线拟合等数据处理,完成了对公司绩效影响因素的识别与筛选工作,根据计量结果,对期股、期权的激励绩效给出了具有统计学意义和经济学意义的解释。从实证结果来看,在2005-2007期间,沪深两市公司综合绩效与期股、期权激励的实施进度、高管持股比重、债务资产比线性相关,但相关度较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综合绩效与激励模式、行业差别、企业性质非线性相关,相关度也较低;沪深两市公司综合绩效与期股、期权激励的实施进度显著正相关,基于此,笔者认为,2005年至2007年期间,沪深两市公司期股、期权激励机制在实施后基本无效,但在推出期股、期权激励计划之后,实施期股、期权激励之前,期股、期权激励计划却能对经理人产生正向激励,即,沪深两市期股、期权激励只能通过影响经理人对公司发展前景与宏观经济走势的预期,进而有效引导经理人的行为。在结构上,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与意义,主要内容框架,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在介绍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综述提出沪深两市期股、期权激励是否有效的问题;第三章与第四章是实证研究设计与数据处理,模型求解及其微观分析,最后两章是对实证结果的归纳总结,基于此,笔者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