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导致心室重塑,左室心尖部室壁瘤形成则是心室重塑中较严重的后果之一;它不仅会造成心力衰竭,而且导致心脏破裂和栓塞的风险性也大大增加。对于室壁瘤的治疗方法,以往常采用内科药物保守治疗和外科左心室减容术;但是内科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外科左心室减容术难度较大且手术风险较高,另有部分患者因高龄或合并症较多而无法进行手术。针对这一现状,Otasevic团队于2005年率先开展的经皮左室重建微创介入术(PVR)为心尖室壁瘤患者提供了的崭新的治疗技术[1];虽然国外多项临床试验证实了PVR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但也有文献显示心室隔离装置(VPD)的植入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发生心衰等并发症。目前对于Parachute重建术后的疗效评价主要根据临床症状改善的程度,缺乏明确的客观定量评价指标。本课题旨在应用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2D-TTE)及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TEE)技术评价左室心尖室壁瘤患者经皮Parachute分区重建术后的左室血流动力学及功能变化。本人导师所在团队自2015年开始从国外引进这项先进技术,至今已成功开展了 30余例室壁瘤Parachute重建研究工作。本课题则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我院确诊为左室心尖室壁瘤的患者50例,分为PVR组25例及内科保守治疗组(对照组)25例,应用2D-TTE及RT-3D-TEE采集标准切面,分别测量术前/治疗前、术后1周/治疗后1周及术后3月/治疗后3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体表面积(BSA)、每搏输出量(SV)、每搏输出量指数(SVI)、心排血量(CO)及心排血指数(CI)等血流动力学及收缩功能参数,应用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PVR组术后1周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 3 月 LVEF、SVI 显著增加(P<0.01)且 LVEDD、LVESD、EDV、ESV、FS、SV、CO及C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PVR组术后1周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LVEDD、EDV显著减小且 SV 显著提高(P<0.01),LVESD、ESV、LVEF、SVI、FS、CO 及 CI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3月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PVR对于心尖部室壁瘤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提高在短期内具有较明确的疗效,2D-TTE及RT-3D-TEE可为PVR术后临床疗效的评估提供客观的定量指标。本课题研究涉及临床心血管微创介入医学、心血管超声医学影像学等多学科领域,主要通过超声影像技术研究心肌梗死后左室心尖室壁瘤Parachute重建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为定性及定量评估手术治疗后的左心室功能提供最优超声评价指标,有助于促进室壁瘤微创介入治疗的研究与推广,因此具有重大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