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小平民生思想直接产生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并深刻影响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深知民生建设好坏不仅仅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更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邓小平民生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科学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基础上,围绕当时的民生问题而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的总和。邓小平民生思想立足国情,顺应民愿,强调经济建设就是最大的政治,从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入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权益,逐步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小康生活。在解决当时中国各种民生问题的具体实践中,它调动了人民追求富裕生活的希望,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今天,全面、深入、系统地阐述邓小平民生思想,可以为现阶段民生问题的正确把握和处理,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推进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邓小平民生思想的起源,指出“现代化建设就是最大的民生”这一时代意蕴,围绕这一时代意蕴探析其民生建设采取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和民生建设目标。最后总结了邓小平民生思想的主要领域、基本特点以及对马克思主义民生的新贡献。全文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邓小平民生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历史条件。包括三部分的内容,首先分析了邓小平民生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和时代背景,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邓小平民生思想形成的基础。其次指出邓小平民生思想的时代意蕴,即现代化建设就是最大的民生。第二部分:解决民生问题的非均衡战略: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此部分分析了邓小平解决民生问题所要采取的步骤。本部分首先分析了邓小平民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背景,揭示其采取民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然后分析了民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在战略布局上采取“两个大局”、“三个重点”的发展战略。本节最后对邓小平民生非均衡发展战略所体现出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民生建设的目标:小康社会与共同富裕。此部分分析了邓小平民生建设的初级目标和最终目标。首先分析了民生建设的初级目标:实现小康社会。在我国最现实的目标就是解决温饱,让人民群众的日子好过起来。围绕这一现实,探析了邓小平“小康思想”的民生内涵和实现“小康社会”的民生路径选择。其次分析了解决民生问题的最终目标: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民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最终目标。最后分析了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民生内涵,并指出共同富裕是检验民生问题是否最终解决的标准。第四部分:民生建设的基本领域和主要特点分析。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敏锐地发现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不平等、不公平等现象。他联系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首先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基础民生问题,再从教育、就业和收入分配等领域着手改善民生,努力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分享到改革开放的丰硕果实。最后,本章分析了邓小平民生思想对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