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设证推理,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意无意都会用到的思维方式,其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刑事侦查、人工智能、语言学乃至数学等领域,为我们根据已知探求未知提供新思路。当前,学界对该理论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其概念和推理形式的讨论上,然方法论意义上的研究既不够成熟更欠缺全面。诚然,本体论研究是理论基础,但也需兼顾理论的实用性。在法律实践中,“事实”问题一直是诉讼主体争辩的焦点之一。故为更好地认定事实,设证推理是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证推理,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意无意都会用到的思维方式,其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刑事侦查、人工智能、语言学乃至数学等领域,为我们根据已知探求未知提供新思路。当前,学界对该理论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其概念和推理形式的讨论上,然方法论意义上的研究既不够成熟更欠缺全面。诚然,本体论研究是理论基础,但也需兼顾理论的实用性。在法律实践中,“事实”问题一直是诉讼主体争辩的焦点之一。故为更好地认定事实,设证推理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本文将设证推理的假设建构与假设说明功用运用到事实认定的过程,站在侦查主体和审判主体的视角,结合案例论证设证推理的实用价值。而后,就设证推理的固有缺陷作出回应,辅之以印证、情理和正反论证方法,对形成的假设解释进行验证,经证实的结论则置信度增强,而经证伪的结论则需要重新进行假设。本文引言部分即强调法律推理在事实认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设证推理在法律推理中的地位亦是不容忽视的。进而谈及设证推理的滥觞及发展,其发轫于古希腊,衰落于中世纪,复兴于17世纪。亘古弥新,学者们从未放弃对它的研究,它的推理形式也得到了扩展。文章第一部分首先对事实本身进行了考察,从多维度对事实进行概念分析。鉴于实践中事实认定既重要又困难,故引入设证推理以解决现实问题。第二部分对设证推理的概念、特征及功能展开介绍,并对设证推理的基本模式和扩展模式重点着墨,另将设证推理与其它推理形式纵向对比,以突出设证推理的优越性,同时为后文的实证分析部分打下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论述设证推理在具体案件中的运用。一方面,它能为侦查人员侦破案件提供思路、证明假设;另一方面,其也能帮助法官运用最佳解释确认案件事实。第四部分是对设证推理的反思。有人对设证推理结论的可靠性、形式的有效性和结论检验条件发难。故本部分通过优化假设标准(如全面性、融贯性、特一性、可检验性等)、拓展检验方法(如印证证明、情理检验、正反论证),以期将设证推理科学运用于司法实践,缓解或然性结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他文献
公文书证具有约束法官认定案件事实的效力。对于法院而言,法院对公文书证中认定事实的审查判断的自由裁量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对于提出公文书证的当事人而言,则能够减轻证明负担。在证据的证明力方面,公文书证具有极大优势。其效力主要来源于法律上的推定。但是,公文书证归根结底仍属于一种证据,属于法律规定的书证这一范畴,具体可以区分为报道性公文书证和处分性公文书证。在具体的审判过程中,这两类公文书证均可以推定兼
多数人债务关系牵涉的相关主体众多,实践中常常出现一些棘手的问题。在多数人债务诉讼中,对于不可分给付,要求当事人一同起诉应诉,此时不存在案外债务人的问题。而对于可分给付,债权人有权选择先后起诉各债务人,当债权人先起诉其中某一债务人,在取得生效判决后,因为复数债务间的独立性,未得清偿的债权人仍然有权向其他债务人提起诉讼。此时,前诉判决便会对后诉产生一定影响。由于我国判决效力并未体系化,既判力理论也不成
近年来,随着权力清单制度的逐渐完善,权力清单出现在行政诉讼中的频率越来越高,引起了我国行政法学界以及司法界的共同关注。经过实证分析能够发现,权力清单的出现形式或为证据、或为政府信息公开对象的又或为行政相对人说明被诉行政机关违法的理由陈述,甚至是被诉行政机关的答辩意见,并且随着这些“外观形式”的不同对案件产生了不同的审判效果。在司法审判中,一部分法院对提出的权力清单进行合法性审查并在裁判理由中引用以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我国针对国企的首要战略改革,国企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掌握着我国的经济命脉,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巩固经济体制的重要推手。但由于委托代理链条过长、两权分离带来的经营不善等困境使得其自身的企业价值相较于民营企业更低。因此,为了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市场中的战略意图,国企需要进行一场深入的改革。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对我国国企改革提出了新的
随着市场经济交易的不断活跃,传统融资担保手段的僵化性已逐渐显现,市场融资主体在签订借款合同的同时,创造性地以订立买卖合同方式预先作为借款的替代履行,抵债型买卖合同作为实践的产物,为出借人债权的实现增加了保障,但同时也为司法实务操作带来了难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二十三条将民间借贷中出现的“借款合同与买卖合同的混合”界定为担保行为,
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重要的生产资料和战略资产。发展大数据技术、促进数据交易流通、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在市场利益的诱导和国家政策文件的支持下,各地方政府、互联网企业纷纷依托自身资源条件设立大数据交易平台。大数据交易平台的设立对于整合数据资源、提高大数据交易效率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但大数据交易平台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平台建设无序、数据交易审核
梳理过失犯理论可知,不论是传统过失理论或是客观归责理论下的过失不法构造,在解决过失犯归责问题时均不能尽善尽美。原因在于上述理论均未对过失犯罪的核心概念—“注意义务”进行深层次研究,仅将其认定为行为人违反行为规范的态度或是简单将刑法法规以及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或规章作为注意义务的内容进行填充,而未深入挖掘其规范本质及认定标准。本文除引言与结语外,主要分三部分来对过失犯归责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第一部分
司法解释明确董事职务可无因解除引发了对董事离职补偿的思考。作为对营商环境改革的积极回应,其进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董事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主体,动见观瞻,对其的离职补偿与对普通劳动者的离职补偿存在实质的区别。董事与公司之间除形成劳动关系之外还有一层委任关系,在这一层面上,董事离职补偿从本质上更倾向于被认为是董事与公司的一种自我交易,因而司法实践中法院对董事离职补偿纠纷仅仅运用劳动法逻辑保护性处理的做
在专利侵权诉讼中,对于与案件相关联的绝大多数证据,往往被第三人又或者是疑似侵权人所控制。基于此,对于专利权人来说,存在接触取得上的困难或容易减损隐匿。权利人负担证明责任的同时要面对收集证据途径狭窄的情况,诉讼武器并不对等,其诉讼权利难以保障。与此同时,对于主要事实证明所需的证据多为书证,致使书证成为专利侵权诉讼中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中缺乏对于书证收集在专利侵权诉讼中的具体规定,甚
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与云计算数字技术的变革发展,使得数据源以指数形式爆炸式增长,从根本上革新了数据的存储、处理与访问方式。近年来,国内首起“撞库打码案”、首起“获取微信公众号案”、首起“利用‘网络爬虫’技术抓取数据案”、首起“流量劫持案”等新型犯罪案件相继发生,面对数字化犯罪技术引发的新一轮数据安全风险,现有刑法体系在应对时存在明显的不足:现有数据范围包罗万象,日益出现“口袋化”倾向;对法益保护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