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二羟甲基丙酸(DMPA)为亲水单体,三乙胺(TEA)为中和剂,与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聚醚二元醇E220(分子量2000),二甘醇(一缩二乙二醇,DEG),三羟甲基丙烷(TMP),制备了水性聚氨酯。研究了各个化学组分对乳液相转变、粘度、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对膜机械性能、耐介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CO/OH比值的增大,乳化时乳液的粘度升高,相转变点后延,乳液的平均粒径逐渐增大,膜的拉伸强度增加,断裂伸长率降低,耐水性增强,而耐丙酮性下降;随着DMPA用量的增加,体系的粘度升高,相转变点后延,乳液的平均粒径下降,膜的断裂伸长率下降,拉伸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当羧基含量大于12%时,强度下降,耐水性下降,而耐丙酮性增强;随着TMP用量的增加,乳液的粘度下降,相转变点前趋,粒径先减小后增大,TMP用量为4%时粒径最小,膜的强度先增加后降低,当交联剂用量约为4%时,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膜的耐介质性呈曲线变化,当TMP含量达到4%左右,吸丙酮率及吸水率均低于10%,胶膜具有较好的耐水性;随着DEG用量的增加,乳液的粘度减小,相转变点前趋,乳液粒径下降,膜的强度增大,断裂伸长率增加,耐水性及耐丙酮性均下降。 将聚丙烯酸酯(PA)与制得的水性聚氨酯(PU)乳液进行共混改性,通过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FTIR)及热失重法(TGA)研究了共混膜的结构形态,并测定了共混膜的机械性能和耐介质性能。X射线衍射及FTIR光谱的分析结果均表明PU/PA共混膜中,成膜的两种组分间存在某种相互作用,PA的加入促使了聚氨酯结晶结构的形成;热分析结果表明PA的加入提高了聚氨酯的热稳定性;透射电镜结果表明PU与PA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容性和共混程度;PA的加入有利于提高PU的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其中当水性聚氨酷的合成及其改性研究中文提要PA的含量为20%时,共混膜的强度和伸长率均达到最大值,耐介质性能也有较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