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观,是人类在生存的土地上书写的痕迹,是人类文化的物象表达。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峨眉山寺庵景观的整体序列和个体空间组织,表征着地方文化、宗教文化信息、自然文化信息,以及长时间的交融演变历程,表现出独特外在形式、空间构成和文化审美。自1982年我国建立风景名胜区制度起,国家对我国特有景观逐渐重视。2013年我国正式提出建立中国国家公园体制。2015年,在中国国家发改委的牵头带领下,正式启动了中国国家公园试点工程。在这些保护工作中,针对地方景观的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论文旨从地方风景名胜区景观理法的研究视角出发,以四川盆地西南部的峨眉山风景名胜区为实例。探究峨眉山人文景观的核心,寺庵景观的艺术理法。论文对峨眉山地区历史文化的演变进行归纳总结,以宗教兴衰为核心,梳理峨眉山寺庵景观从西周至今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还原出峨眉山寺庵各时期景观节点、道路体系和整体序列的发展演变过程。认为峨眉山寺庵景观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区位因素是峨眉山寺庵景观形成的基础。而长时间的佛道宗教竞争、儒家学说的影响和来自社会统治阶层的支持是峨眉山寺庵景观的演替和更新的核心动力。同时,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社会审美和价值观念进一步推动了峨眉山寺庵景观的变化。论文综合运用风景园林、建筑、城市规划理论,结合语言学、美学、哲学理论,从空间、文化、时间三个维度探讨了峨眉山寺庵景观的艺术理法。论述了峨眉山寺庵理法的核心精神内涵与空间塑造方法。从整体到局部地对峨眉山寺庵的空间形式和构成法则进行阐释。系统地总结了峨眉山寺庵景观所具有的理法特征,包括“因凭山水”的整体布局特征,“随物赋形”的个体艺术理法,“庙旅合一”的功能布局,“自然而然”的景观意境与文化认知。传统风景名胜区景观是空间的产物,也是时间的产物,峨眉山寺庵景观经历了数代兴衰建设,展现出独特的时空魅力。论文对峨眉山寺庵景观所蕴含的时间观念进行阐释,进一步研究这些时间观念在空间中的表达,探索了寺庵景观在时空中的延续方式。提出“时空交融”的整体时空发展体系。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在通用原则的基础上发掘山岳类风景名胜区景观的地域特征。2、从空间、文化、时间的全面视角对风景名胜区景观理法进行系统性研究。3、结合软硬资料,通过GIS信息地理系统将峨眉山各时期寺庵景观宏观数据、现存重点寺庵的建设数据与自然地貌数据进行整合,视线峨眉山多时期寺庵景观的信息数字化,并在此基础上对寺庵历史变迁、选址布局和个体理法的比例尺度进行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