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源于植物的天然产物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药物特别是化学药物的开发进入瓶颈期,植物来源的天然药物的研制越来越受到重视。黄酮类和乌头碱类化合物是植物来源中具有药用价值的两类重要化合物。约有20%的中草药中均含有具有抗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而乌头碱类双酯二萜型生物碱具有较强抗炎、镇痛作用,其在临床上出现的不良反应和中毒事件使其应用受到极大限制。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等方面探求这两类化合物的体内特征及机理可为其作用机制和毒性监控提供依据。本论文从药物代谢关键环节上深入阐明黄酮类化合物和乌头碱在ADME上的代谢机理,为这两类化合物的药代特征及机理和毒性预警及临床安全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一、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的UGT代谢机理研究黄酮类(包括异黄酮)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界,包括多种水果、蔬菜和药用植物。大量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肿瘤,抗炎,预防心血管疾病等。然而,大多数(异)黄酮类化合物还没有被开发为化学预防或治疗药物,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其体内极低的生物利用度(<10%);包括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s)和磺酸转移酶(SULTs)在内的Ⅱ相代谢酶引起的首过效应是其生物利用度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本论文首次引入(异)黄酮类UGT特异性代谢指纹图谱的概念,并将UGT特异性代谢指纹图谱应用于药物相互反应、基因多态性预测和底物结构-代谢活性相关性(SMR)等研究。黄酮类化合物UGT特异性代谢指纹图谱的建立能为其它UGT底物的代谢指纹图谱提供示范性研究,从而为提高通过葡萄糖醛酸化途径代谢的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提供理论支持。鉴于此,我们采用12种人重组UGT亚酶进行以下两方面的研究:1.异黄酮类化合物(isoflavones) UGT代谢机理及其UGT特异性指纹图谱的研究运用12种重组人UGT亚酶和人肝、肠微粒体对6种异黄酮类化合物:染料木黄酮(genistein)、鹰嘴豆芽素A(biochanin A)、芒柄花黄素(formononetin)、樱黄素(prunetin)、大豆黄酮(daidzein)和黄豆黄素(glycitein)的UGT代谢机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这6种化合物主要由UGT1A1、UGT1A8、UGT1A9和UGT1A10等4种UGT亚酶代谢。Glycitein总是其中代谢最快的化合物,而prunetin代谢最慢(p<0.05)。UGT1A1对其他5种异黄酮代谢都较快,除了prunetin(p<0.05),其原因与prunetin吡喃环上的7-OH密切相关,此位点可能就是UGT1A1的活性识别位点。以6个化合物被12个UGT亚酶代谢的速率均值建立UGT特异性指纹图谱。我们发现不同的化合物有特定的UGT特异性指纹图谱,此指纹谱受底物结构和浓度的影响。Genistein和prunetin的4种UGT亚酶的酶代动力学参数显示,三种不同的代谢模式由化合物的Km和Vmax值决定。与此同时,我们运用UGT特异性代谢指纹图谱预测了异黄酮类化合物在人肝、肠微粒体中的代谢情况。除formononetin外,其余5个化合物在肝微粒体中的代谢能被很好的预测,其在肠微粒体中的代谢却不能预测,这可能与在肠道中新发现的可代谢黄酮等酚类化合物的UGT3A家族有关,而UGT3A家族的亚酶目前尚未被商品化。2.黄酮类化合物(flavones)UGT代谢机理及其UGT特异性指纹图谱的研究运用12种重组人UGT亚酶及人肝、肠微粒体对7种单羟基黄酮类化合物:2’-,3’-,4’-,3-,5-,6-和7-hydroxyflavone(HF)及3种双羟基化合物:3,7-,3,5-和3,4’-dihydroxyflavone(diHF)的UGT代谢特征进行研究。3个双羟基黄酮的葡萄糖醛酸结合位点可由其对应的单羟基黄酮的紫外扫描光谱判断。研究结果显示,UGT1A1, UGT1A7, UGT1A8, UGT1A9, UGT1A10和UGT2B7为代谢黄酮类化合物最多的6种UGT亚酶。3-HF是7种化合物中代谢最快的化合物,而5-HF代谢最慢(p<0.05)。5-HF代谢缓慢的原因可能与其5-OH和4-羰基形成了分子内氢键从而阻碍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有关。黄酮类化合物的UGT特异性代谢指纹图谱也与特定UGT亚酶,底物羟基位置及浓度密切相关。黄酮类化合物的UGT特异性代谢与其在人肝、肠微粒体中的代谢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二、有毒成分乌头碱(aconitine)毒代动力学和CYP代谢机理,及黄酮化合物(flavonoids)对其代谢的影响研究乌头碱类化合物(aconite alkaloids)具有较强药理活性,但其毒性反应亦十分明显,其主要毒性反应表现为神经、心脏和肝肾毒性。我们选择最为常见的单体乌头碱(aconitine)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小鼠醋酸扭体法和毒性评价实验测定了乌头碱的安全窗,其范围是0.06879-0.08708mg/kg(ED95-LD5),安全窗相当窄。这种高毒性和狭窄的安全治疗窗预示代谢酶的代谢作用对毒性起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章以乌头碱的毒代动力学研究入手,研究其固有毒性特点,同时从影响毒代动力学特征的关键环节药物代谢酶上深入阐明乌头碱致毒和解毒的分子机理。同时,本文选择了在食物及药用植物中广泛分布的染料木黄酮(genistein)和大豆黄酮(daidzein)作为异黄酮中的代表性成分,初步研究其对乌头碱代谢的影响,从而研究两类成分的相互作用,为寻找乌头碱的减毒方法和途径提供初步探索。1.乌头碱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研究建立灵敏的UPLC/MS/MS检测方法,检测口服中毒剂量(0.504mg/kg)下的乌头碱血药浓度,计算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参数。乌头碱在大鼠体内吸收迅速,血药浓度最高峰出现在0.5 h左右,浓度达最大值(Cmax7.43±3.84ng/ml)后迅速降低。我们推测其血药浓度的迅速降低与药物代谢酶对其的代谢作用密切相关。2.乌头碱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及其CYP酶代谢机理研究运用液质联用(UPLC/MS/MS)及高分辨质谱(HRMS)分析方法,研究乌头碱在人、大鼠、小鼠、狗肝微粒体中的代谢产物,并鉴定了四种微粒体中相同的11种代谢产物,同时,在四种不同动物的肝微粒体中代谢产物无显著性差异。为了找到参与乌头碱代谢的P450亚型,考察了各种CYP亚酶的选择性抑制剂对乌头碱代谢产物相对生成量的影响。研究显示,CYP2D6不代谢乌头碱;CYP3A的抑制剂酮康唑在5μM可强烈的抑制乌头碱代谢产物M2 (16-O-deme thyl-aconitine)的生成;同时观察到CYP1A2抑制剂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乌头碱的代谢,而CYP2C也产生明显的抑制效应。CYP1A2、CYP2C8、CYP2C9是代谢M1 (O-demethyl-aconitine)及M3 (O-didemethyl-aconitine)的共同CYP亚酶。乌头碱的CYP代谢途径是去甲基化,羟化及脱氢反应,参与乌头碱代谢的主要CYP亚型是CYP3A4、CYP1A2及CYP2C。3.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对乌头碱体外代谢的影响本文选择了染料木黄酮(genistein)和大豆黄酮(daidzein)为受试药品,研究其对乌头碱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genistein可明显地影响乌头碱类在肝微粒体中的代谢,而与genistein相比,只在A环5位上相差一个羟基的daidzein对乌头碱代谢的影响明显减弱。结果提示黄酮类化合物中羟基取代对乌头碱代谢有影响作用,A环上的5位羟基可能是其影响乌头碱代谢的活性位点之一。结论:本文首次建立了16种黄酮类化合物的UGT特异性代谢指纹图谱,阐明了其UGT代谢机理以及UGT亚型与肝肠微粒体代谢的相关性;首次证明乌头碱在人及3种动物肝微粒体中的代谢途径相同,并阐明了其在人肝微粒体中的CYP代谢机理,同时证明黄酮类化合物对乌头碱代谢有影响,因此,本文系统深入研究了黄酮类化合物和乌头碱的代谢,为这两类天然产物的药代特征及机理和毒性预警及临床安全应用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