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盐城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应用3S技术(GPS、GIS、RS),以1980年的3幅研究区植被分布图和1991年、2000年和2008年3个时期的遥感影像为数据基础,提取了4个时期的盐城滨海湿地景观类型分布数据;应用景观格局指数和转移矩阵的方法分析了近30年间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状况;以1980年、1991年和2000年的3期景观数据为基础,建立了适合盐城海岸带区域的地理元胞自动机模型(CA);应用2008年景观数据开展模型验证,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盐城海岸带地区2018年滨海湿地景观格局状况;最后结合数据、资料分析,探讨了影响滨海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力,并最终提出盐城滨海湿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盐城滨海湿地在1980年~2008年的近30年间,自然景观中河口水域面积较稳定,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但盐蒿滩、芦苇沼泽和光滩湿地的面积呈不断减小趋势,而互花米草滩的面积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人工景观中的建设用地、耕地、养殖池三类景观面积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而盐田的面积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滨海湿地景观演替方向总体上表现为自然景观向人工景观转移占主导,自然景观之间的相互演替速度较缓慢,大面积自然景观已消失且单个湿地景观斑块面积变小、形状趋于简单化,景观破碎化逐年加剧。(2)2018年研究区滨海湿地景观格局的演变趋势依然是自然景观面积减小,人工景观面积不断增大,斑块数量不断增多,单个斑块面积不断减小,呈现景观破碎化逐渐加剧的趋势。模拟数据显示,研究区2018年较2008年滨海湿地景观中的人工景观中建设用地、耕地、养殖池三类景观面积呈增长趋势,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长约500hm2,耕地和养殖池两者的面积共增加约40000hm2;原有的盐蒿滩、芦苇沼泽等自然景观的面积依然维持减小趋势。但是由于前期过度的开发利用,所剩面积不大,因此2018年自然景观面积虽然不断减小,但已经没有先前剧烈。2018年较2008年盐蒿滩面积减小约3392hm2,芦苇沼泽面积减小约2000hm2,而光滩湿地由于围垦的原因减小的面积最为巨大,达到30000hm2。光滩湿地依然是本区面积最大的湿地景观类型,但是随着养殖池面积的逐年增加,将是研究区内第二大景观类型,其次是耕地和盐田,而其他湿地自然景观,如河口水域、盐蒿滩、芦苇沼泽、互花米草滩等面积所占比例都较小。(3)人类开发利用海岸带地区,使得原有的滨海湿地景观在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又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从而最终导致研究区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发生改变。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有:自然因素,包括海岸冲淤动态变化、外来物种入侵等;人为因素,主要为基于经济利益驱动和人口压力影响的大面积湿地围垦。(4)为保护好研究区原有自然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发挥出滨海湿地独有的生态作用,应采取严格控制滨海湿地围垦、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采取措施控制入侵生物蔓延等措施,开展滨海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工作,以期达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滨海湿地的目的,从而最终实现滨海湿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以及维持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使得人类与海岸带环境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