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6年开始,国内金融界的专家和学者开始关注银行体系存在着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中央银行也开始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逐步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且连续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仅在2007年一年内,央行十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4.5%,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一至三年)也上调到7.56%,这说明银行体系存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引起了政府决策部门的高度关注。流动性过剩导致投资品价格上涨,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率走低,潜在的通货膨胀风险加大,而且流动性过剩的存在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流动性过剩的现象是我国银行体系需要长期面临的难题,本文旨在对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以及采取何种措施来缓解流动性过剩等问题进行探讨。本文首先结合理论界对流动性过剩的各种定义,提出了本文对流动性过剩的界定。进而通过对流动性过剩的表现的分析,例如存贷差的持续扩大、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货币市场利率走低,说明了我国银行体系存在着流动性过剩问题。在此基础上首先分析了流动性过剩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包括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调、成本增加利润下降、银行的经营风险加大。然后分析了流动性过剩对经济金融的不利影响,包括物价上升、股市泡沫形成等等。最后提出了流动性股市为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关于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目前我国的金融管制过度、过多的外汇储备、国内的高储蓄率、资金运用渠道受到限制,全球范围内存在的流动性过剩,以及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等方面。中央银行为了缓解流动性过剩,出台了包括上调存款准备金,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公开市场业务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过剩,但是其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要想有效缓解流动性过剩,保证我国的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快速发展,就既要有短期措施,又要有长期手段。既要采用货币政策,又要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因此,本文针对我国的流动性过剩现象,吸收日本经济危机的教训,提出了缓解目前流动性过剩的几点建议,诸如调整经济结构、改善金融资源配置、扩大内需、增加银行资金投放渠道、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等措施来缓解流动性过剩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