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暗示感受性”指个体对误导信息的易感性或抵抗力。近年来,儿童目击证人暗示感受性领域的研究备受西方学者的青睐,儿童暗示感受性的研究已从个案发展到了系统研究。20世纪末本世纪初,心理学家们陆续发展出评估儿童暗示感受性的量表,进一步为儿童目击证人的审查提供参考。虽然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外源性因素对儿童暗示感受性的影响与认知因素的影响同等重要,但以往的大多研究只是部分考查儿童的个体内部差异对其暗示感受性的影响效应,将个体的认知因素与外源性因素结合起来考查的暗示感受性相关研究还比较贫乏,故本研究选取对儿童暗示感受性具有重要影响效应的内源性与外源性因素,进行整合研究。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儿童暗示感受性发展特点及其相关研究对于儿童记忆发展理论的建构、司法实践和教育实践都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遵循“文献分析-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实施研究计划-分析研究结果-确认假设”的研究思路,分别考查了3-5岁儿童暗示感受性发展特点、暗示感受性与抑制性控制的关系,以及抑制性控制对社会压力与暗示感受性关系的调节作用。自编适合中国3-5岁儿童的暗示感受性测试材料,用立即的误信息接受范式和延迟的提取错误范式两种研究范式考查3-5岁儿童暗示感受性的发展趋势及年龄特征,探讨了儿童受暗示的主要原因及外源性因素对暗示感受性的影响效应;采用改编的抑制性控制任务(包括手游戏、“白天/黑夜”实验任务、“兔/狼”实验任务)探讨暗示感受性与抑制性控制之间的关系;通过在访谈过程中设置不同水平的压力情境,分析社会压力对儿童暗示感受性的主效应,同时把抑制性控制看作一个调节变量,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法来考查抑制性控制对社会压力和暗示感受性关系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3-5岁儿童的暗示感受性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即随着年龄的增长,暗示感受性逐渐降低;儿童的暗示感受性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3-5岁儿童在误导性问题上受暗示的主要原因均是为了迎合访谈者的期望,年龄主效应不显著。(3)外源性因素中的提问方式、目标事件性质和时间间隔均对儿童的暗示感受性存在显著性影响。(4)采用延迟的提取错误范式研究年幼儿童的暗示感受性不够灵敏,相比之下,立即的误信息接受研究范式更适用于年幼儿童。(5)儿童的冷、热抑制性控制及总抑制性控制成绩与暗示感受性均显著相关,在控制了年龄变量之后,热抑制性控制、总抑制性控制与暗示感受性的相关仍然显著,但是冷抑制性控制与暗示感受性的相关却不再显著;儿童的热抑制性控制能显著负向预测其暗示感受性水平。(6)社会压力影响儿童的暗示感受性水平,社会压力越大,儿童的暗示感受性越强。(7)抑制性控制对社会压力与暗示感受性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社会压力对暗示感受性的影响会随着儿童抑制性控制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减弱。对于那些抑制性控制水平低的儿童来说,社会压力能正向预测儿童的暗示感受性;但对于那些抑制性控制水平高的儿童来说,社会压力并不能显著预测儿童的暗示感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