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yne_popl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已经成为人类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除了药物保守治疗之外,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已经成为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然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作为有创操作,通过各个不同病理生理途径对内皮功能产能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在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近期更有研究指出,支架植入后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可能早于炎性反应的发生。本研究主要通过肱动脉血流介导血管扩张(FMD)这一无创的检测手段来评价血管内皮的功能,并检测血液中内皮损伤指标及炎症因子,从而评估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变化情况。   方法:共纳入75例于解放军总医院行冠脉造影行/不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介入操作不同分为:单纯造影组(n=25)和支架植入术组(n=50),支架植入组根据支架长短进一步分为:短支架组(n=25)及长支架组(n=25)。在患者术前及术后24h分别通过肱动脉测量FMD和NMD,并在术前及术后24h抽取血样,检测血液中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   结果: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长支架组FMD水平较短支架组受损更严重(ΔFMD3.2±1.2 vs1.6±1.0%,P<0.01),而单纯造影组操作前后FMD未见明显改变(9.1±2.0 vs8.3±2.5%,P=0.081)。术后,长支架组(170±79 vs207±95IU/dL,p<0.001)和短支架组(172±69 vs194±50 IU/dL,P=0.008)vWF上升。FMD的下降程度与vWF上升程度正相关。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后发现FMD受损程度与支架总长度以及扩张总压力相关。   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FMD受损同时伴有vWF因子上升,表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会引起血管内皮的损伤,而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程度与支架长度及扩张总压力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动机系统对于人类完成目标起着重要作用,最基本的两个动机系统为行为趋近系统(Behavioral Approach System, BAS)和行为抑制系统(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 BIS).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