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婺北乡音纂要》是在众多被发现的徽州抄本韵书中为数不多的地点较为明确的一本,从书名即可看出该韵书反映的是婺源北部方音。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考证法”、“历史比较法”以及“统计法”等方法对该韵书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研究,考证出《婺北乡音纂要》有20个声母、 33个韵母、6个声调。 经考证该韵书声母方面特点有:古全浊声母清化;泥来两声母在洪细音前相混,少数细音前泥母混入疑母影母;撮口呼韵母前,知庄章组、见晓组相混;精组与知庄章组声母相混;中古牙喉音在细音前腭化;声母系统中分尖团;开口韵母前,影、疑母合流,读疑母洪音;齐齿呼前,影母读零声母,而疑母读腭化音;合口韵母前,影母和微母合流,读零声母;撮口呼韵母前,影、喻母合流,读零声母;日母在徽语中已经丧失它的独立性而与其他声母发生有条件的合流,主要分布在微母、来母、腭化的疑母及影母中。 韵书韵母方面特点有:从阴声韵方面看,止摄开口三等日母成为独立的韵部;蟹摄一等字开合口相混;果摄一等与假摄二等合流;果摄合口三等并入蟹摄合口四等;少数效摄开口一等和蟹摄一等合流;遇摄合口一等和三等合流;止摄合口三等精组、知章组、见系、泥来母与遇摄合口三等精组、知章组、见系、泥来母合流;流摄一三等相混。从阳声韵看,中古阳声韵基本独立,中古收-m、-n尾的阳声韵合并,收-η尾的阳声韵基本独立;中古通摄一三等基本合流;咸摄一二等基本相混;山摄一二等部分相混。从入声韵看,中古入声韵全部并入了阴声韵,入声韵尾消失。中古入声韵并入阴声韵後,其中收-m、-n尾的为一类,收-η尾的单独为一类;咸山二摄相混韵母读同果、假摄字;深臻二摄相混韵母读同止摄字;宕江二摄相混韵母读同效摄二等字;曾梗二摄字相混韵母读同蟹摄开口一二等或效摄三等字;通摄字基本独立,韵母读同流摄一三等。 韵书声调方面特点有:韵书中的平声根据中古声母的清浊,分为阴平、阳平两个声调;韵书中阴上主要来源於中古清上声,部分次浊上声;阳上主要来源於中古全浊上声,部分次浊上声,还有少量全浊去声;韵书中的阴去主要来源於中古清去声;韵书中的阳去主要来源於中古浊去和入声。 在音类考证的基础上,文章又将韵书的语音系统与婺源县城紫阳镇方言和婺源北部沱川方言做了比较,并对韵书语音系统进行了构拟。最後本文还详细分析和讨论了韵书中字和小韵的重出现象,进一步印证了徽语区是北部吴语和南部吴语的过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