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中医古代宋元时期医籍文献中治疗水肿病的方剂系统检索,并进行数据挖掘,包括组方中的药物频次、性味归经、药对关联、核心组合及新方聚类等分析,进而从整体上得出其用药规律与组方特点,分析宋元时期治疗水肿病方剂的方药使用规律。方法:首先以《中华医方》方剂库为基础,结合《中华医典》电子书检索,对宋元时期的医著、方书等文献古籍中治疗水肿病的方剂进行系统地检索、收集。其次对符合标准的方剂进行筛选整理,将这些方剂的方名、主病、出处、剂型、组成药物等要素,运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输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继而以药物的类别、归经、性味、单味药等为细目,分别建立独立统计表,并使用数据统计软件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等对药物使用频次、频率、所属药类、归经、性味等作统计分析。再运用软件的数据挖掘方法如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核心药对及新方组合等对518首方剂进行分析。最后将数据挖掘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宋元时期治疗水肿病的方剂显性、隐性的配伍规律及用药特点,运用中医理论,结合孙伟教授指导,分析并探讨宋元时期中医药治疗水肿病的方药规律。结果:总收录方剂518首,共有331味中药,频数(>86次)前十位的有:桑白皮、陈皮、葶苈子、槟榔、赤茯苓、防己、木香、甘遂、生姜、郁李仁。药物类别中前五位是利水消肿药(18.2%)、峻下逐水药(14.0%)、理气药(13.0%)、止咳平喘药(12.4%)发散风寒药(9.2%)。其中温性药占42.6%,寒性药占41.7%,药物归经前三位是肺、脾、胃。支持度个数25,置信度0.75时,关联分析共得出两味、三味、四味药组合,其中频率在50次以上的对药是:陈皮、桑白皮,防己、桑白皮,桑白皮、赤茯苓,桑白皮、葶苈子,陈皮、赤获苓,防己、葶苈子,防己、赤茯苓,郁李仁、桑白皮,陈皮、防己,陈皮、槟榔。相关度设置8,惩罚度设置2时,聚类分析得出,关联度系数>0.0102的药组72对,核心组合如厚朴_白术_黄芪等38个,新方组合如厚朴_白术_黄芪_泽泻_猪苓等19个。结论:由数据得出,宋元时期治疗水肿病组方除惯用利水药、攻逐药的特点外,还重视行气理气法,兼有发散风寒药、健脾温里药、补气化气药等使用,制方寒温平衡,治法多元,归经以肺脾胃多见,毒性药物使用普遍,善用食疗法,虫类药使用少。组方有理气药与利水药、利水药与利水药、理气药与理气药关联三种主要基础模式。核心组合中体现着培土治水、温阳化气、宣肺行水等的理念,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形成的新方组合如食疗方、涌吐方、行气方等创新性突出,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