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回顾2012年7月-2013年4月,168例泪槽畸形伴或不伴睑颊沟畸形和睑袋治疗的临床经验,总结针对不同类型的泪槽畸形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旨在使用个性化治疗方案改善泪槽畸形、睑颊沟及睑袋畸形,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方法:对于2012年7月-2013年4月间以改善下睑老化为目的求诊的、年龄在22岁-64岁之间、患有泪槽畸形的患者进行术前免冠正位、侧位,斜位45°照相。三位从事整形外科临床专业医师,采用Hirmand分型为基础的分型方法对患者泪槽畸形进行术前评估及分型。所有观察者全部认为存在泪槽畸形并分型相同时,视为阳性,列入相应的分组中;全部认为不存在泪槽畸形时,视为阴性;集中三人意见不一致的照片再请两位高年资整形外科医师分别独立鉴定,并按照五位医师各自记录的结果,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有三人以上认为存在体征并分型相同时,视为阳性,其他则为阴性或视为不适合选入本次研究的患者。最后入选患者共168例(男性19例,女性149例)。其中Ⅰ型:即HirmandⅠ型、Ⅱ型,无眶隔脂肪膨出者,共计34例。Ⅱ型:即Hirmand的Ⅰ型和Ⅱ型,伴眶隔脂肪膨出,无明显皮肤松弛者,共计45例。Ⅲ型:为HirmandⅢ型,眶隔脂肪膨出、皮肤松弛明显者,共计89例。分别根据泪槽畸形的不同类型给予针对性治疗方法,改善患者泪槽畸形、睑颊沟及睑袋畸形。对于Ⅰ型患者:给予非手术治疗,标记泪槽畸形范围后,予以透明质酸注射填充凹陷区域。Ⅱ型患者:给予结膜入路下睑整形术,术中行眶缘释放和泪槽、眼轮匝肌支持韧带系统松解。Ⅲ型患者:给予皮肤入路下睑袋整形术,术中适量去除疝出眶隔脂肪,眶缘释放。松解泪槽-眼轮匝肌支持韧带,皮肤及中面部组织下垂严重者,术中给予外眦固定或眶缘固定。结果:患者术后随访1-9个月,泪槽畸形、睑颊沟畸形、睑袋畸形改善效果明显。根据Barton等坡度分类的方法,基于解剖学分析,客观评价术后结果:Ⅰ型共34例:其中0级:30例,1级:4例,2级:0例,3级:0例;Ⅱ型45例:其中0级:39例,1级:5例,2级:1例,3级:0例;Ⅲ型89例:其中0级:42例,1级:43例,2级4例,3级:0例。根据回访患者满意度评价,Ⅰ型共34例,为透明质酸注射填充术后。其中33例满意,1例不满意,经二次填充后满意。Ⅱ型共45例,为结膜入路下睑袋整形术后。其中42例满意,3例不满意,不满意患者给予透明质酸填充后满意。Ⅲ型89例:为皮肤入路下睑袋整形术后。其中84例满意,5例不满意,其中3例因双侧对称性差,给予二次手术修复后满意,2例行透明质酸注射填充后满意。治疗后约96%的患者出现注射部位、手术部位不同程度的皮肤瘀点、瘀斑,术后一月内均自行消退。8名患者出现结膜水肿,约占总病例数的5%,对症治疗后痊愈。2例出现短暂性睑球分离,经外固定治疗后痊愈。术后无下睑外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掌握扎实的解剖知识,仔细的做好术前评估和分型,针对不同类型泪槽畸形采用个性化的技术方法是有效并且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