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境指语言使用的环境,是语言交际的基础。波兰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于1923年最早使用“语境”这一术语,此后,语境研究受到语言学家,哲学家,乃至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他们对语境的界定和分类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是对语境在于语用中的作用都持肯定的态度。 翻译是语际间的信息转换过程,是译者将原语文本中的语码在其特定语境中传递的信息用译语语码准确地传递给文化中的读者,其目的就是在目的语中找到与原语对等的表达。正如英语俗语所说,“没有语境就没有文本”。无论是对原语的理解还是译语的产出,都离不开语境。因此,文学翻译也离不开语境。 《红字》是霍桑艺术成就最高的巨著之一。小说反映了十七世纪中期处于殖民初期的波士顿的生活和社会习俗。翻译这样一部文学经典,译者必须尽可能再现一个有说服力的语境,才能把读者带入原作的思想和艺术境界。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语境理论的主要研究,并简要地讨论了语境的定义、分类和功能。本文从语境理论出发,把语境分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运用实证法,对翻译家侍桁和姚乃强的《红字》汉译本进行分析,旨在得出语境理论对文学翻译实践的意义。本文的得出,好的文学译文是离不开对语境的理解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