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修辞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_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在相关政策的调控下,传统的娱乐节目大幅减少,众多电视台意识到电视节目应该具有文化分量,开始在坚守文化品质、弘扬文化精神等方面做出探索,推出了一些列具有人文品质和精神诉求的文化类节目,成为电视荧屏上的一枝独秀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如中央电视台先后推出的《开讲啦》、《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河南电视台《汉字英雄》、《成语英雄》,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北京卫视《传承者》等。这些节目坚持着文化节目自身的精神品质和美学风格,以传播主流价值观念和人文理念为创作核心,注重节目的文化内涵,成为电视荧屏上的“文化担当”。本文中笔者首先对时下热播的电视文化类节目进行概括总结:对电视文化类节目进行分类并总结其创作特点。随后对修辞学学说的演变与发展进行概述,继而对电视的“修辞性”进行理论解析,分别从电视的语言属性、电视语言与电影语言的比较研究中对电视的修辞性进论证,并分别以符号和话语的角度对电视的修辞性进行研究,其后总结出电视修辞的一般特点和修辞格的运用。之后结合具体案例,对电视文化类节目的语言修辞、影像修辞、叙事修辞进行分析。最后结合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修辞建构对文化类节目的修辞功能进行探讨,以期我国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创作和发展提供借鉴意义。电视文化类节目是电视媒体对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坚守和实践。电视文化类节目以“言说——表意”的模式进行创作,“言说”即是指通过对节目内容的设置用电视“语言”进行文化的展示和传播,“表意”是节目通过对文化内容的展现使得受众获得情感共鸣,从而进行文化认同与传承。电视文化类节目方兴未艾,一则为优良文化、思想的弘扬与传播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也用有温度、有深度的电视表达,为泛娱乐化的电视荧屏带来一缕清风。笔者尝试对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修辞特点和修辞功能进行分析研究,期望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对我国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和创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与此同时期待越来越多优质的电视文化类节目登上中国电视荧屏,以文化之力,借电视之形,为我国文化的复兴与繁荣做出贡献。
其他文献
本文是立足于广西的实际发展情况,从甘蔗种植的分布、蔗糖产业在全国以及广西的地位、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蔗糖产业区域布局、蔗糖产业的加工企业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分析了
为进一步提升新疆双语教育教学质量,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共同开发了新疆双语专用《语文》教科书,从2013年起陆续出版。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人教版新疆
西方国家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财务报告具有经济后果。在中国新兴的资本市场,财务报告是否具有信息含量,进而带来市场反应,是否保护或损害投资者的利益,目前的实证研究不仅比
华盛顿具有复杂的英国观,这一政治观念经历了长期的嬗变。早年推崇英制效忠英王,对英国的情感经历了徘徊、犹豫与反复;革命爆发后华盛顿毅然与英国决裂,走上反英争取独立的道
<正>传承与创新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内容。当前,纺织企业在高调的管理创新呼声中,管理传承的声音显得很微弱,这是个事实,也是一种偏差。纺织企业在其传统管理的历史
《魔戒》作为二十世纪西方最畅销的小说之一 ,具有四个方面的重要文化价值。一、创造了现代神话 ,复活了古代神话精神和语言文化。二、具有反现代化的倾向 ,批判了工业技术和
中美人事档案利用在档案利用价值认识、制度保障存在共同之处,但由于两国文化、政治体制、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不同,人事档案利用也存在利用对象、利用程序、利用实施方面的差异
"知识付费"是知识价值的自觉、"互联网+"平台发展与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共同催生的,其发展方兴未艾,但在产品、生产者与盈利模式等方面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仍需要市场自身进一步
<正>姜夔(约1151-约1221),字尧章,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曾寓居白石洞下,友人称其"白石道人"。姜夔的一生,有一点值得思考,那就是他政治失意,终生布衣,作为清客文人,羁旅天涯,
由于互联网流量经济的失灵和内容经济的兴起,电子商务模式的分支之一知识付费模式目前十分火爆,涌现出一大批知识付费平台,本文就知识付费必然兴起的原因做了说明,并对当前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