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文化环境的多元变化,国家和社会愈发需要身心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等学校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和主要阵地,是促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地,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机制,是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大学生的成才和成人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年来大学生道德和心理问题日趋增多,高校的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少专家学者试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科性质对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然而讨论较多的是单项课程教育的反思,偏宏观的阐释或偏主观的经验判断,相关的实证研究较为缺失。与此同时,较少将高校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讨论。既有的关于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比较多的倾向于宏观探讨“两育”的意义或功能、地位或现实境地,比较少的从微观教学实践的角度考察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提升策略,尤其是探析高校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相互错位又有效合作的可能途径。高校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改革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有效性,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上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定位才算合理?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又相互联系的领域在实践中如何避免纠缠不清、甚或冲突境地?两者如何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有所创新,形成有机契合互动机制与协同合力,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教育质量?是本文主要的关注点。本文立足实证研究,以高校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改革为切点,以广西区内部分高校为主要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混合研究方法,对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对问题的成因做出反思,并对教学改革的行动策略提出建议。研究发现:广西高校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均普遍开设,并已逐渐发展出相对成熟的课程系列。不过,从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来看,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整体满意度偏低,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教学内容与实践联系不密切,教学方式以大班化课堂教师主讲为主,学生对不同课程主讲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不同的期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师资缺乏,存在较多教师兼课现象,大班化上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少,教师教法单一,对学生缺乏吸引,课程考核少受重视,存在形式化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与功利主义的消极影响、课程教学的弱专业性、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定位模糊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总的来说,受西方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思想的影响,高校将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首要任务,忽视人文精神的教化和人的内在价值的培养,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这类文科类公共课程在整个教育课程体系内被排挤在边缘地位,少受真正的重视。总的来说,广西部分高校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为克服高校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对此需要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即在教学改革理念上,需要力倡人本主义教学观,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制度上,增设实践性课程,或者增加实践性环节。在教学方法上,主张服务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方法的运用,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教师共同型构合作型课堂,并且教师需善用现代教学工具。在教学力量上,多元的专业化师资的引入与培育是发展方向,同时,鉴于高校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的联系与区别,主张“两育”协作,即教学改革需要在承认和尊重各自差异的基础上将两者有机结合,共同激发出公共课教学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