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卤虫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1.卤虫幼体发育过程中消化酶的活性变化
将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中华卤虫(Artemia.sinica)幼体体内四种消化酶的活力进行了测定,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卤虫幼体发育过程中,4种酶表现出3种不同的变化情况,其中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淀粉酶表现出较高的活力,而纤维素酶的活力相对较低;通过对淀粉酶/类胰蛋白酶活力比(A/T)比值的研究,认为卤虫等非选择性滤食的甲壳动物食性转换的实质是选择性消化,并指出甲壳类食物选择方式的进化方向;最后还讨论了本研究在卤虫人工养殖的意义。
2.卤虫抗氧化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
对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中华卤虫(Artemia.sinica)体内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岐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等)的活性、非酶促性抗氧化物质(谷光甘肽、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等)的含量以及总抗氧化能力和反映体内氧化反应程度的羟自由基、脂氢过氧化物(LOOH)和丙二醛(MDA)等指标的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1.在卤虫卵的孵化及幼体的发育过程中,SOD等抗氧化酶的活性不断增强,而维生素E等非酶促性抗氧化物质含量则无明显增高,说明低分子量的抗氧化剂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起了主要的作用,而抗氧化酶系统则在卤虫后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2.抗氧化酶的活力与低分子量的抗氧化剂的含量在成虫阶段趋于稳定,而当卤虫进入衰老期后消化酶活力则迅速下降,为衰老的自由基理论提供证据。3.在整个发育过程中,T-AOC及其它氧化反应指标则显示在处于抗氧化系统类型转换过程中的卤虫幼体和衰老期成虫抗氧化能力最差,容易死亡。
二.卤虫个体与群体发育的动力学研究
1.卤虫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的数学模型研究及休眠卵发育的温度因子分析在不同的温度下对新疆艾比湖卤虫休眠卵进行了孵化试验,研究了卤虫发育速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V(T)=(k·T+c)·(1-exp(-(T-TH)/rH));并以此求算了该种群休眠卵孵化的最低临界温度为5.56℃,平均临界温度为5.96℃,最低有效积温为342.47℃·h,平均有效积温为413.63℃·h;同时还就最适温度、耐温上限比较了高能卵与均能卵在适温能力上的差异,并最后讨论了这些参数在集约化养殖中的实践意义。
2.温度对卤虫个体与群体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对新疆艾比湖卤虫进行了室内培养实验,测定了不同温度下新疆艾比湖卤虫的体长增长速度、各个发育阶段所需时间、平均时代周期以及生殖时间、生殖量、生殖次数等繁殖参数。数据的分析与拟和的生长方程的结果表明:在实验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对卤虫的生长发育与繁殖具有极显著的作用,随着培养温度的提高,卤虫的体长增长速度加快;各发育阶段所需时间、平均世代周期以及生殖时间缩短;个体生殖量与生殖次数增多。同时也发现过高的温度导致的高代谢率对卤虫的发育与生殖有负作用,在高温下培养的卤虫的最大体长低于正常条件下培养的卤虫;存活时间过短;生殖量以及生殖次数偏少等现象。在讨论中指出卤虫繁殖策略的原则是使可存活的后代数量最大化,并进一步就新疆艾比湖自然环境中卤虫资源的评估、开发与管理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