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使用RFLP技术分析了南海海域石斑鱼属野生蜂巢石斑鱼、鲑点石斑鱼、青石斑鱼、赤点石斑鱼和七带石斑鱼的种内和种间遗传多样性、种间亲缘关系和系统分化,构建了这五种鱼的酶切物理图谱,并建立了识别它们的分子遗传标记。
用差速离心法从蜂巢石斑鱼、鲑点石斑鱼、青石斑鱼、赤点石斑鱼和七带石斑鱼五种鱼的新鲜肝组织中提取线粒体DNA。纯化后的mtDNA用识别5、6碱基序列的17种限制性内切酶,即BamH I,Bgl I,Bgl II,Dra I,EcoR I,EcoR V,Hind III, Kpn I,Mlu I,Pst I,Pvu II,Sal I,Sca I,Sma I,Sty I,Xba I和Xho I进行单酶切和双酶切,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检测。根据各酶切片段的长度,测算出蜂巢石斑鱼、鲑点石斑鱼、青石斑鱼、赤点石斑鱼和七带石斑鱼的mtDNA分子大小分别为18.52±0.21kb、18.44±0.21 kb、18.56±0.18 kb、18.57±0.19 kb和18.36±0.11 kb。
采用基因多样性指数(h)、酶切类型间平均遗传距离(P)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等指标对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描述。在蜂巢石斑鱼、鲑点石斑鱼、青石斑鱼、赤点石斑鱼和七带石斑鱼群体内分别检出了8种、5种、8种、5种和2种酶切类型,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8943、0.6186、0.9242、0.6927和0.1820;酶切类型间平均遗传距离(P)分别为:0.62±0.31%、0.64±0.37%、1.12±0.55%、0.72±0.42%和0.45%;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分别为:0.22%、0.13%、0.46%、0.17%和0.04%。这些结果说明湛江沿海野生石斑鱼的遗传变异水平较高,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
蜂巢石斑鱼、鲑点石斑鱼、青石斑鱼、赤点石斑鱼和七带石斑鱼种间研究的结果是:种间净遗传距离(Pnet)分别为:0.0694(蜂巢-鲑点)、0.1337(蜂巢-青石斑)、0.1090(蜂巢-赤点)、0.1286(蜂巢-七带)、0.1590(鲑点-青石斑)、0.0825(鲑点-赤点)、0.1153(鲑点-七带)、0.1131(青石斑-赤点)、0.0724(青石斑-七带)和0.1336(赤点-七带)。用NJ法和UPGMA法对这五种石斑鱼进行聚类分析,两种方法得出的分子聚类图具有相同的拓扑结构。从结果可知,蜂巢石斑鱼和鲑点石斑鱼首先聚在一起,然后和赤点石斑鱼聚类,最后再与青石斑鱼和七带石斑鱼相聚。
通过单、双酶切分析,分别构建了蜂巢石斑鱼10种酶共20个酶切位点、鲑点石斑鱼9种酶共17个酶切位点、青石斑鱼8种酶共16个酶切位点、赤点石斑鱼7种酶共12个酶切位点和七带石斑鱼8种酶共13个酶切位点的酶切物理图谱。
BglⅡ和XhoⅠ两种内切酶的酶切带型可作为鉴别这五种石斑鱼的分子遗传标记。
此外,本文还使用PCR-SSCP技术对这五种石斑鱼进行了初步分析。使用通用引物L14841和H15149在这五种石斑鱼的总DNA中均扩增出mtDNA Cyt-b基因编码区中大小约为370bp左右的一段DNA序列。
在蜂巢石斑鱼、鲑点石斑鱼、青石斑鱼、赤点石斑鱼和七带石斑鱼群体内分别检出了2种、4种、3种、2种和2种Cyt-b基因型。以A型为最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