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我国的自然地形和地貌,综合分析各种地形所占的比例,可以看出山地面积居于首位。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自身应付自然界的能力逐渐加强,人们对“山地”这一自然屏障的依赖减弱了。同时,由于农耕生活逐渐取代了早期的游牧生活,人们的生存空间逐渐移向平地;此外,由于平原地带的易达性,加速了人口集聚和信息传播,使平原地区的发展起来了。长期对平原地区开发和利用,已经超出了其所能承受的最大能力。因此,山地地区与平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平原地带的不断发展,愈加显示了山地区域在各方面的落后,而山地区域的落后,又愈促使人口流向平原。故而逐渐被人们忽略。而现在,人类出于拓展生存空间的需要、获取自然资源的需要和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开始转向山地区域发展和探索。山地环境的生态性和天然型,正是人们渴望生存的地方。首先,尽可能多地利用山地作为建筑基地,保留更多的平原作为耕地面积,可以有效的缓解耕地面积的匮乏;其次,山地环境包含着各种稀缺资源,处于对稀有各种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人们必然会增加对山地的环境的探索;最后,山地环境更加接近自然、远离城市喧嚣。故而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旅游的最佳选择。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现代工程技术和经济基础的提高,山地建筑的功能适应性已经得到了大大的增强,在大多数山地环境中建设的可行性增强。我国城市空间正迅速的变化时期。汽车增加、城市拆迁和建设速度的加快,使得许多城市空间过大、过空、秩序混乱。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土地不断的商业化,城市不断向周边扩张。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要我们不断提高各种服务设施和生活环境。以达到对生活的需要。与此同时在打破自然的生态环境是就需要尽可能的减少其对环境的破坏,我们提出了“乡土建筑”,在这个大前提下,结合地形、地貌及自然环境,山地建筑的特色也日益凸显。这样,本文结合我省特有的黄土高原的特定文化性质,参观走访了特定的地域特色,总结具有文化特色的山地建筑的空间形态。通过对其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为将来大家的认识提供一些见解。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山地建筑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所在,通过对基本概念的阐释界定了研究的范围,并明确了研究的具体方法、内容和框架。第二部分引入山地建筑的基本概念,结合实例分析山地建筑的基本特征,以及自然环境中相关因素对其的影响。第三部分通过对山地建筑的外部形态特征、接地形态、及其空间形态的分析。充分认识到建筑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相互衔接和穿插。建筑外部空间的构成层次,将其展开为场地地形本身构成的空间形态,加入建筑后构成的二次空间形态、满足人类的各方面需求所构成的三次空间形态,得出“场地十建筑十人的存在=外部空间”的等式;阐述了基于坡地地形的建筑外部空间的多层次性、动态性和多维性的总体特征,并指出了此类外部空间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以相关山地建筑设计理论为指导,结合具体的山地建筑实例,以群体建筑分析其空间特征,用单体建筑分析其个性特征,充分揭示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山地建筑的探索过程。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一个广阔的思路。第五部分从总体出发,探索山地建筑的未来,及其对当代设计的影响。以及在以后的设计工作中,汲取好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因地制宜,设计适宜人类生活和减少环境破坏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