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从我国8个省市分离或收集到2005-2006年间的12株IBV病毒,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以说明我国IBV毒株之间以及与参考毒株之间基因的遗传变异情况及系统进化关系,同时阐明我国IBV的基因型,探讨我国IB流行的背景和原因。采取现地濒死病鸡病变组织处理后,经鸡胚尿囊腔接种9-11日龄SPF鸡胚,收集72h尿囊液,同时观察胚体病变,通过致SPF鸡胚病变特征、病毒对鸡外周血红细胞凝集特性、病毒粒子形态学特征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发现,鸡胚传毒传2-8代后,死亡鸡胚表现出生长发育障碍,胚体弥漫性出血,未死亡鸡胚呈现典型的卷曲胚;病毒尿囊液不凝集鸡的外周血红细胞;在电镜下呈球形,病毒囊膜表面有疏松排列的棒状纤突,具有冠状病毒粒子的形态特征,未发现有其它病毒粒子的存在。所以可初步断定本研究所分离的病毒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本研究应用RT-PCR方法扩增到了我国2005-2006年8个省市的12株IBV现地分离株的S1和部分N蛋白基因,并将其进行了克隆、序列测定及分析,为了说明我国IBV毒株之间以及与参考毒株之间基因的遗传变异情况,同时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分析了我国IBV分离株与参考毒株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通过S1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本实验中所分离的8株IBV毒株与分布于同一群内的我国分离毒株LX4具有较高的同源性(95.3-97.0%),并且此群毒株间的S1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91%),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我国目前用于IB预防的主要活疫苗H120属于不同的基因型且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低(≤80.1%),这可能是导致IB疫苗免疫失败或只能产生部分免疫保护作用,以致IB在鸡群中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还发现,毒株CK/CH/LSD/05I可能为一变异毒株。结合S1及N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可知:在S1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中,毒株CK/CH/LDL/05I、CK/CH/LNM/05I和CK/CH/LGX/06I与毒株tl/CH/LDT3/03属于同一进化群,并且此三个毒株具有较高的氨基酸同源性,同时,此三个毒株具有相同的插入和缺失位点,具有相似的纤突蛋白裂解位点,然而经过N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得知,毒株CK/CH/LNM/05I和CK/CH/LGX/06I与毒株CK/CH/LDL/05I和tl/CH/LDT3/03的N基因属于不同的基因进化群;此外还发现,毒株CK/CH/LSD/05I与疫苗株H120的N基因同源性最高(93.4%)。以上分析表明毒株CK/CH/LSD/05I可能是在IB疫苗免疫选择压力下所产生的变异毒株;毒株CK/CH/LNM/05I和毒株CK/CH/LGX/06I可能发生了基因重组;同时,以疫苗株H120作为参考毒株,分析发现,12株IBV分离株在S1蛋白基因的HVR1和HVR2高变区内含有较多插入和缺失现象;N基因及其局部功能区序列存在广泛的氨基酸替代现象。以上分析结果表明,我国IBV分离株存在较为广泛的基因突变、插入和缺失,同时,IBV毒株间的基因重组也可能是我国IBV变异株产生的另一主要原因。经S1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本实验所分离的大多数IBV毒株(8/12)分布于同一基因进化群内,并且亲缘关系较近,因此,我们对此群中IBV毒株CK/CH/LDL/05II的致病性进行研究,以105.5×EID50/0.1ml的病毒接种15日龄的SPF雏鸡,鸡群发病率为22/22(100%),死亡率为12/22(54.5%),死亡鸡以肾脏肿大、苍白、外观呈现典型的“花斑肾”,肾小管和输尿管扩张并且有尿酸盐沉积为主要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