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正常小儿骨髓的MR平扫及波谱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正常小儿骨髓的MR平扫及波谱特征。
材料与方法:
(一)受检者选择
选择30名1~15岁小儿健康检查志愿者,按年龄分为3组:A组(1~5岁)8例,B组(6~10岁)13例,C组(11~15岁)9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7.8岁。
(二)MRI扫描技术
使用荷兰Philips公司的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配备相关分析软件及脊柱专用线圈。所有病例先作髂骨、腰椎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采用自旋回波序列T1WI、T2WI和脂肪抑制(STIR)序列。1H-MRS成像以脊柱、髂骨的MRI平扫三个不同断面为定位像,选择左侧髂骨、L4椎体中心部为感兴趣区(ROI)。
(三)数据处理
分析椎体及骨盆的骨信号及波谱特征。脊椎、髂骨1H-MRS主要分为2部分,即来源于红骨髓的水信号及黄骨髓的脂肪信号。计算每个感兴趣区脂肪与水的波谱波峰下面积比率(lipid-water-ratio,LWR),再得出脂肪相对含量(fat fraction)记为FF%,其计算公式为:FF%=[LWR/(LWR+1)]×100%。
(四)统计学处理方法
所得数据FF%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各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法,并采用SNK法(Student-Newman-Keuls,q检验)对各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每组内L4椎体、左侧髂骨两个部位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同时用直线相关分析不同部位骨髓FF%与年龄之间有无相关性。
结果:
1.MRI平扫特征
正常小儿腰椎在T1WI表现为椎体中间部均出现条带状、小斑团状高信号,其余部分为稍高信号。髂骨在T1WI表现为稍高信号,骨骺处为稍低信号。股骨近段在T1WI表现为稍高信号背景下可见斑点、斑片状高信号。腰椎、骨盆及股骨上段在T2WI表现为均匀的高信号。在STIR序列,椎体表现为骨髓信号不均,边缘为高信号区、中心为低信号区,骨盆、股骨近端骨骺表现为高信号,余为均匀等信号。
2.MRI波谱分析
A、B、C组L4椎体FF%值分别为(19.59±3.99)%、(26.95±3.99)%、(38.51±5.02)%,三组间F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组间P<0.05,B、C组间P<0.001,A、C组间P<0.001)。A、B、C组左侧髂骨FF%值分别为(27.45±3.86)%、(46,33±5.08)%、(57.83±3.76)%,三组间F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组问P<0.001,B、C组间P<0.001,A、C组间P<0.001)。在A、B、C组内,每组内L4椎体和左侧髂骨F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
正常小儿骨髓内脂肪含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对于同一个体,左侧骼骨脂肪含量较L4椎体高。
结论:
小于15岁儿童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部位骨髓内的脂肪含量不同,而且随着年龄增长,骨髓内脂肪含量逐渐增加,体内红骨髓在逐渐向黄骨髓转换,髂骨较脊柱椎体生理转化过程早,符合骨髓解剖生理学特点和骨髓转化规律,可作为小儿骨髓疾病分析的参考依据。
第二部分:小儿急性白血病骨髓浸润的MR平扫及波谱特征
目的:
分析小儿急性白血病在初发、化疗缓解后骨髓的MRI平扫及波谱特征。
材料与方法:
(一)受检者选择
28例经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确诊的急性白血病患儿均在我院行MR扫描,男14例,女14例,年龄2~14岁,平均8.3岁。其中包括20例初发病例(14例ALL,6例AML),8例治疗后缓解病例(均为ALL)。7例在初始发病化疗前、化疗后完全缓解均有MRI资料。因此,本组MRI资料分为初发组20例,完全缓解组15例,同时以30例同年龄段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
(三)MRI扫描技术:同第一部分。
(四)数据处理:同第一部分。
(五)统计学处理方法
使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处理,采用组间t检验,检验组间FF%有无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组内不同部位FF%有无差异,若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用直线相关分析FF%与骨髓原幼细胞百分比(B%)之间有无相关性。
结果:
1.MRI平扫特征:
在T1WI,20例初发组的腰骶椎、骨盆及股骨近段均表现为均匀的信号降低,较相邻的椎间盘和脊髓的信号更低,15例缓解组的椎体、骨盆及股骨近段均呈不同程度的信号增高,较正常对照组信号高。
在T2WI,20例初发组各椎体、骨盆及股骨近段呈高信号,与正常对照组相同或略低,15例完全缓解组各椎体、骨盆及股骨近段呈高信号,较正常对照组略高,范围更广。
在STIR序列,20例初发组各椎体、髂骨、股骨近段信号呈弥漫性明显增高,15例缓解组则为等或稍高信号。
所有病例腰骶椎、髂骨、股骨近段的形态、大小均无明显改变。
2.MRI波谱特征:
20例初发组所有L4椎体骨髓水峰高耸直立、脂峰消失,左侧髂骨水峰较L4椎体稍低,16例脂峰消失,4例脂峰尚存,但明显低平;15例完全缓解组L4椎体及左侧髂骨骨髓的脂峰又重新出现,与T1WI上骨髓内脂肪的高信号重新出现一致。
初发组、完全缓解组、对照组L4的FF%分别为0、(34.27±17.64)%、(28.46±8.44)%;髂骨的FF%值分别为(2.61±5.77)%、(44.19±15.29)%、(44.74±12.45)%。除缓解组、对照组间髂骨的FF%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组间L4的FF%、髂骨的FF%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初发组、完全缓解组组内L4、髂骨的FF%值均无统计学差异。各组L4的FF%、髂骨的FF%值与骨髓原幼细胞百分比(B%)之间无相关性(r=0),但可得出:AL初发时,B%≥30%,L4FF%为零,左侧髂骨FF%趋于零;AL完全缓解时,B%<5%,L4、髂骨FF%逐步回升,达到或超过对照组水平。
结论:
小儿急性白血病的MRI及MRS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在估计病情的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的评价简便实用,为避免多次重复骨髓穿刺检查以及全面观察急性白血病骨髓浸润范围和程度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