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志》是三国时期曹魏刘劭所著的一部集大成的人才学专著。从人才学的角度看,《人物志》涵盖识人、辨人、用人各个方面;而从文学角度看,无疑是我国人物类型化理论的早期萌芽。汉末三国,天下云扰,世变湍急,正所谓乱世尚纵横:“崇智尚诈”、“朝秦暮楚”等纵横思潮,在失去礼义,失去正常秩序的整个三国时期,已成为一种时代风气,一种社会性价值取向。产生于此时的《人物志》,受此思潮影响,自然染上崇明尚智的纵横特色。但是,在学统上《人物志》依然未出儒家之门墙:刘劭服膺儒学,不仅《人物志·自序》揭榜仲尼圣训,而且全书以儒家教义为依归。虽呈尚智之色,实乃时代使然:为了适应时代土壤,调整自身,与时俱进,各种学派概莫能外。就儒家来说,夫子本身即乃“圣之时者”,并非墨守成规之徒;无怪乎战国时期子思儒,将“智”置于“仁”、“义”之上,“崇智尚明”,导夫前路,个中原因,不难理解。汉代用人,主要是察举、征辟制。尽管此官吏选拔制度存在重德轻才之弊端,但却为汉末人物品评的盛行创造了条件。《人物志》成书于盛行“品人”,人物类型化理论发轫的三国时期,建立了一套多角度,立体化的人才分类模式。其中《九征》、《体别》、《流业》三篇分别从道德、气质、才能等方面,草创人物分类的类型化理论,实乃中国本土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典型化理论之滥觞。本论文致力于从文学角度,对《人物志》进行探索与研究。一方面,关注《人物志》自身之文学价值,另一方面,则是《人物志》文体风格研究。《人物志》作为三国时期一部涉及人物类型化的理论著作,其观点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嗣后不久晋初之史传文学《三国志》,乃至以《三国志》为母本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其人物形象的刻画均呈现出类型化的艺术特点。《三国志通俗演义》无疑是一部具体、生动、鲜活的人物类型化的文学性著作。依据《人物志》的人物类型化理论,研究三国历史人物与三国文学人物的类型化问题,乃《人物志》文学价值之所在。在文体风格方面,《人物志》整部著作(三卷十二章)都采用骈文形式,《人物志》无论从篇章的结构体制,还是文章内部的修辞形态,均遵循骈体文的形式规范,可谓曹魏时期骈体文的代表。上承先秦两汉骈偶意识之初具,下开六朝骈文绮丽精工之大盛,在骈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过渡作用,并且进一步推动了后世骈体文的成熟与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