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梳理历来中国城市电影创作风貌与理论评价的脉络基础上指出,长期以来人们认识城市的“整一化”思维窠臼,即以平面的、同质化的视角将城市看作固定的、“铁板一块”的,从而忽视其内在丰富的差异性与复杂性。对此,本文以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殊性为现实基点,以当下中国大陆城市电影的文化想象与现实中现代化发展现状的类似关系为依托,大胆提出与“梯次分布”的现代化社会现实相互动的“三类城市”影像体系,即“发达城市”影像、“发展中城市”影像和“欠发达城市”影像。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细致的文本读解,采用文化研究的方法,从典型影像文本中可见的视觉空间形态入手,指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不同城市所具有的差异化的现代性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归纳,构建“三类城市”的立体影像体系,在本土视域下对城市的内在丰富性进行强调。
本文第一章从“中/西”、“城/乡”这两组地域概念的重新思考着手,指出传统创作观念和批评视角的单一化和笼统化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社会现实与创作面貌的多元丰富性,从而引出建立多层次立体城市影像空间体系的必要性;第二章至第四章则分别通过典型的影片文本,对这三类城市影像各自显著而又差异化的空间形态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城市人群心理症候进行逐一分析:第一类“发达城市”影像的主要空间特征是“流动”,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漂泊形成都市人群心理上的“迷失”;第二类“发展中城市”影像的主要空间特征是“对峙”,城乡差距、贫富悬殊所导致的社会阶层分化加重了人们的“焦虑”体验;第三类“欠发达城市”影像的主要空间特征是“围困”,现代化的视觉元素在影片的空间中只是以局部嵌入的方式存在,“逃离”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旋律。
最后,文章得出结论:中国特殊的现代化进程决定了中国的城市电影无法以一种“大一统”的方式将多元的城市文化想象进行人为地“打包”:构建“三类城市”影像体系的意义和价值正在于——在当下“全球化”大潮中强调“地域”本身的内在丰富性与能动性,进而对中国电影如何在这样的语境中建构自身独特的文化身份进行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