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昌吉市阿什里乡的典型牧民定居点为研究区域,以定居牧民家庭为研究对象,对提高牧民定居效益,转变牧区生产经营方式提供科学依据为目的,采用现场调查和实地取样相结合的方法,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了研究:经济效益研究,主要研究牧民定居对牧民经济收入的影响,以及影响牧民经济收入的因素;生态效益研究,主要研究牧民定居对草原总体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进一步验证定居点周围的草场生态现状;社会效益研究,主要研究牧民定居对牧民在社会方面带来的效益,包括牧民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情况;生产经营形式研究,通过对所调查的牧户生产经营方式进行归纳,初步确定定居牧民生产经营形式,比较分析各经营形式下的经济效益,并找出各经营形式经济收入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定居后牧民人均年收入比定居前有显著提高(p<0.05),同时定居后的高收入牧户所占比重也比定居前明显增多;收入来源结构多元化;定居后的恩格尔系数比定居前显著下降(p<0.05),定居后的牧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进一步的相关性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畜羊单位、耕地面积、畜牧和种植业投资是提高牧民收入的关键因素。2.牧民定居后的牲畜数量比定居前显著减少,饲草料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定居点周围的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监测结果显示,离定居点3-4km(围栏内)的草地植被盖度、高度、密度及地上生物量均显著低于离定居点6.5-8km的草地(p<0.05);定居点周围的草地土壤养分变化显示,围栏内及离定居点0.5-2km的草地土壤含水量、有机质、pH值、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显著低于离定居点6.5-8km的草地土壤养分(p<0.05)。定居点周围的围栏草地被牧民使用圈养,退化较严重。3.定居后牧民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牧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主要体现在牧民子女受教育程度、牧民就医条件、家庭财产及农业机械设备使用情况、饮食结构和住房条件等方面,同时各类生活消费支出也发生较大变化,总体上牧民定居社会效益较好。4.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使传统的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经营方式向多元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将定居后的生产经营形式主要分为7种类型,其中“放牧+养殖奶牛+种植+务工”型生产经营形式的牧户比重最多,占总牧户的39%,该形式的牧民人均年收入为最高(11320.47元/年);“放牧+养殖奶牛+种植”型生产经营形式的牧民人均年收入为中等(9488.1元/年);“养殖奶牛+种植”型生产经营形式的牧民人均年收入为最低(2674.75元/年),表明牧民人均年收入与经营形式密切相关,经营形式越多元化,经济收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