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用感受器数字化测量方法测量正常组和胆囊疾病组常规治疗所取的穴位,观察正常人和胆囊疾病患者所选穴位的感受器阈值的变化,探讨穴位痛觉阈值变化用于临床穴位诊断的可行性,为针灸治疗胆囊疾病选穴提供数字化依据。方法制定完善的人体穴位测量数据表,选取患有胆囊疾病的患者(病例组)及健康的志愿者(正常组),年龄19~64岁,男女不限,分别用疼痛测量仪(0~650g)感受器测量装置进行数字化测量,测量膀胱经、胆经、肝经、脾经、胃经、任脉、督脉及其他经络相关穴位处的压力感受器阈值(阈值),记录所得数值,建立Excel数据库,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得数据资料采用均数±标准误(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P<0.01为比较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为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测量正常人30人,胆囊疾病患者30人,其中胆囊炎患者14人,胆石症患者16人,年龄19~64岁。1)病例组与正常组膀胱经及背腧穴阈值的比较结果显示:左侧腧穴厥阴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P<0.01;右侧腧穴厥阴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气海俞、大肠俞、小肠俞、关元俞、膀胱俞P<0.01。2)病例组与正常组下合穴阈值的比较结果显示:左侧腧穴阳陵泉、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委中P<0.01;右侧腧穴阳陵泉、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委中P<0.01。3)病例组与正常组选取肝经、胆经主要穴位阈值的比较结果显示:左侧腧穴日月、章门、期门、京门P<0.01,太冲P<0.05;右侧腧穴日月、章门、期门、京门P<0.01,太冲P>0.05。4)病例组与正常组选取脾经、胃经主要穴位阈值的比较结果显示:左侧腧穴公孙、天枢、三阴交、阴陵泉、大横P<0.01;右侧腧穴天枢、大横、阴陵泉P<0.01,三阴交、公孙P<0.05。5)病例组与正常组选取任脉、督脉主要穴位阈值的比较结果显示:关元、气海、至阳、下脘、中脘、上脘P<0.01。6)病例组和正常组临床常用其他经络上的穴位阈值的比较结果显示:左侧腧穴曲池、胆囊、合谷、内关、后溪P<0.01;右侧腧穴曲池、内关、后溪、胆囊P<0.01,合谷P<0.05。结论正常组与病例组比较结果显示,患有胆囊疾病的患者所选穴位处的感受器阈值比正常状态下阈值普遍降低,敏感性提高,尤其以膀胱经背俞穴、足三里、日月、京门、章门、期门、关元、气海、下脘、中脘、上脘、至阳及胆囊穴的阈值下降更明显。结果提示我们可以把穴位压力感受器阈值的变化作为诊疗胆囊疾病的依据,同时为针灸治疗胆囊疾病的规范选穴提供数字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