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贫困始终与人类形影相随,人类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不断的反贫困史。我国有22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在10万人以下,总人口63万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统称人口较少民族。这22个民族由于历史渊源、自然条件、地理区位、社会发育等多方面的因素,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仍然明显落后,贫困问题十分突出。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始终是我国扶贫工作中的重点,而当前人口较少民族的扶贫工作则已成为重点中的焦点和难点。
1999年英国国际发展局提出了PPT(pro-poor-tourism)的概念,第一次直接将旅游发展与消除贫困相联系后,旅游业与反贫困的关系研究成为世界反贫困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但目前国内大多数旅游反贫困理论研究的焦点还是集中于对贫困客体即贫困地区的研究上,直接以贫困主体即贫困人口为核心对象的旅游扶贫研究则较为缺乏,以22个人口较少民族作为整体考察对象的旅游扶贫理论与实证研究更是处于空白状态。
人口较少民族旅游扶贫研究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探索新阶段民族地区扶贫攻坚工作的新突破点和新途径,不断提高我国的扶贫开发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文依据经济学、旅游学、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理论的相关研究方法,以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为基本研究方法,以劳动社会主义确立主体、揭示矛盾、规定概念、从抽象到具体进行研究为特色方法,以个体研究与总体研究、归纳与演绎相结合为具体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依据相关实地田野调查资料,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总结、探索和归纳人口较少民族旅游扶贫的相关特色理论、特有规律、独特模式及其具体对策。
本文研究结论认为,当前,旅游业在人口较少民族扶贫事业中具有特殊优先战略地位和巨大作用,已成为人口较少民族反贫困战略的首要途径和最优选择。对人口较少民族旅游扶贫工作的研究就是要以贫困人口这一贫困主体为直接目标人群,以其社会主体地位的确立及其受益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为核心目标,在科学发展观和劳动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下,来探索我国人口较少民族旅游扶贫的新理论、新模式和新途径,从而切实确立人口较少民族贫困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树立其主体意识,真正提高其素质技能,最终使其在旅游这种有效扶贫手段下最大程度受益和增加自我发展的机会与能力,真正走出一条科学有效、符合人口较少民族实际情况的旅游扶贫之路。
论文共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论。导论部分对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现实价值进行了具体说明,重点介绍国内外旅游扶贫相关研究的动态,阐述了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创新。
第二部分是论文的正文部分,共包括五章内容。
第一章引用贫困经济学和民族学经济文化类型的相关理论,概要介绍了贫困的主要概念及22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基本经济文化情况,以此为基础,重点对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问题进行了综合论述,分析和探讨了其贫困问题的原始性、全面性、反复性和深度性等具体特征,具体指出了导致其贫困的多种因素,并对其下一步的相关发展新趋势进行了预测。
第二章是关于旅游扶贫理论与实践的概述。本章对旅游扶贫的定义等相关概念进行了引用和界定,重点对科学发展观、劳动社会主义、旅游乘数、PPT理论、ST-EP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内的旅游扶贫的相关支撑理论进行了介绍,同时对国际上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旅游扶贫案例和中国自身旅游扶贫的实践进行了总结。
第三章具体论述了人口较少民族旅游扶贫的相关背景、旅游业在人口较少民族反贫困工作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巨大作用,明确指出旅游业已成为人口较少民族反贫困战略的首要途径和最优选择,在人口较少民族扶贫事业中具有特殊优先战略地位。并进一步对人口较少民族旅游扶贫工作所存在的优势、弱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专门阐述,指出人口较少民族旅游扶贫效应评估必须通过对其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双重评估得出,而前者是评估的核心和基础。
第四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在前四章相关论述与分析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口较少民族旅游扶贫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和劳动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切实坚持政府主导,合理借助国家特殊政策支持,真正确立人口较少民族贫困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树立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劳动者包括身体素质、文化技能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素质在内的综合技能素质,充分考虑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在反贫困中的巨大作用,深入挖掘人口较少民族内部自我发展动力以形成内生机制,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多种扶贫功能,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精心打造人口较少民族旅游精品和全面树立世界及全国性品牌,以文化修学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边境旅游产品为依托,大力开发人口较少民族特有旅游商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实际的旅游扶贫道路。
第五章具体以青海省循化县撒拉族为例,对当前撒拉族的贫困问题、旅游扶贫的现状、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发展对策等进行了具体分析和探讨。
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结论部分。结论部分得出了关于人口较少民族旅游扶贫的五点重要结论,明确指出人口较少民族旅游扶贫是以贫困主体为直接扶贫目标的反贫困研究和实践,必须坚持有利于穷人的旅游扶贫模式和有利于消除贫困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结论的最后还指出了论文所存在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