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机器观与智能机器时代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piaosi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智能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人工智能向人类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渗透,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处理好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也成为目前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要对人工智能问题加以研究,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分析,我们以马克思的机器观为切入点,选择与机器和人工智能两个概念都联系密切的智能机器作为对象,并以马克思的机器观为指导研究智能机器问题。马克思的机器观以现实的人为中心线索,坚持以二重性分析方法研究机器问题,揭示机器应用背后的经济学规律,批判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机器之间主客体关系的颠倒,剖析社会主体对机器生产自发状态的反作用,并对机器推动人的自由发展的远景进行了展望。根据马克思论述机器问题的主要文本,我们可以把马克思机器观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萌芽时期、初步发展时期和日益完善时期。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与马克思的思想转变和研究重点的转移紧密相关,体现了马克思的机器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的阶段性变化。从马克思机器观的核心内容来看,马克思的机器观坚持从现实的人出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宽广视野下考察机器问题,认为机器具有鲜明的属人性质。根据二重性分析方法,机器有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理解机器的二重属性是理解马克思机器观的钥匙。马克思在研究机器问题时,将经济学研究与工艺学研究结合起来,既明确区分二者的区别,又注重二者之间的联系。马克思阐明了资本家应用机器的动机和条件,指出其根本目的在于获取更多剩余价值,而当机器的价值要小于机器替代的劳动力的价值时资本才会采用机器。对工人来说,机器的应用没有使劳动变得轻松,他们的劳动时间反而进一步延长和浓缩,而且工人还因机器生产的发展不断被排斥和吸引,承受着由此带来的痛苦。在资本逻辑之下,工人与机器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发生了颠倒,工人成为客体而机器却成为主体,这种颠倒实际上是资本家与工人之间主奴关系的反映,只有从资本逻辑中脱离出来,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颠倒。而从整个社会来看,社会主体必须对机器生产的自发状态做出反应,并通过国家和法的强制性措施对工人加以一定的保护,这是历史的进步,但这些措施由于现实关系中多元主体的利益冲突而不能完全实现,有些甚至根本不能实现。在对未来的展望中,马克思认为机器生产的发展将使财富生产不再以活劳动为基石,从而推动以价值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走向解体,同时机器的发展有助于为社会和个人创造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从而为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以马克思的机器观为指导研究智能机器问题,需要我们回答一个重要问题,即马克思的机器观的在场性问题。应当说,虽然与马克思的时代相比智能机器时代有很大变化,但这种变化背后一些根本的东西并没有改变,马克思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没有过时,马克思的机器观仍然具有在场性。同时,马克思的机器观还为智能机器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景视野,具有总体指导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沿着马克思的思路,首先要从现实的人出发对智能机器加以考察。可以看到,智能机器日益鲜明地展示出与人的相似性,但在本质上它仍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面对人与智能机器关系的争论,只有运用二重性分析方法,揭示出被人与物以及物与物的关系所遮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走出人机关系的认识误区。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智能机器引起了生产方式的新变革,这种变革不仅表现在智能机器制造业这个新兴产业部门,还表现在各种传统的产业部门之中。智能机器还进入消费领域,推动了消费的智能化。在这种变革背后,资本仍然处于统摄地位,资本应用智能机器的动机与条件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但智能机器作为促进商品流通的手段是值得注意的新变化。对于劳动者来讲,智能机器的应用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劳动更为轻松,而且智能机器对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替代给他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就业问题上,智能机器的发展有增加和减少就业的双重趋势,但对于劳动者个体来讲,他不得不承担由此而来的消极后果。从主体及主客体关系向度来看,智能机器不能成为“人”这一意义上的主体,但当它作为人的代表,被用于对他物或他人施加一定影响时,可以被理解为另一种意义上的主体。从工人与智能机器的主客体关系看,智能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同样造成了一种颠倒的主客体关系,在这种颠倒中智能机器享有了一种新的权威,而工人成为智能机器统治的对象。而从社会主体向度来看,智能机器的发展使社会成为一种智能监控社会,诸多因智能机器而来的新问题不断涌现,需要社会这一主体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但不同主体因利益和看法的不同,而对社会应如何发挥作用存在争议,这需要我们面对主体多元化的现实,明确不同主体的权利与责任,并通过相应的社会制度加以落实,以更好地处理智能机器相关的各种问题。最后,展望智能机器与人的未来,在智能机器与社会制度变革的关系问题上,二者之间并非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我们既要看到智能机器推动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规律,也要看到阻碍规律实现的多种具体因素。同时,在智能机器与人的自由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一种悖论,需要结合马克思对自由的理解对此加以分析。从根本上讲,智能机器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在必然王国实现更大程度的自由,有助于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自由时间,从而有助于推动人类迈向真正的自由王国。
其他文献
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一个世界性问题,尤其在半干旱和干旱地区,这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生产。同时,低效、传统的灌溉方式导致大量水资源浪费,从而造成农作物减产、土壤质量降低以及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量化水分胁迫对于作物的灌溉管理、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至关重要。随着无人机技术和便携式传感器的发展和访问性的提高,基于无人机遥感反演的精准灌溉已成为农田灌溉学科的发展前沿和革新技术,不仅可以快速地诊断作
《群书治要》成书于唐代贞观五年,由魏征等人“采摭群书、剪截淫放”,从唐前经、史、子三大部类中的六十八种文献中,选取与治国理政相关的理论经验编纂而成,是古圣先贤治国理政智慧精华的集大成之作。《群书治要》不仅直接促成了唐代“贞观之治”,在流传至日本后,也同样带来了治世局面。孝治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的一大特色,在数千年来大行其道。《群书治要》蕴含着丰富的孝治思想。梳理《群书治要》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等
社会生产活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总要周而复始地重复同样的过程。当我们研究经济社会生产时,面前的对象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再”生产。与对生产过程本身进行的孤立的考察不同,对再生产过程的研究必须在错综复杂的联系和变化中进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作为再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相互联系在一起,全部生产关系都在其中建立并不断被再生产出来。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再生产形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就是社会总
橙汁(Orange juice,OJ)营养丰富、酸甜可口、价格适中,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橙汁产量为181.2万吨,较2019年的154.5万吨同比增长17.28%,橙汁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杀菌是橙汁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这是由于橙汁中含有多种致病菌、腐败菌和发酵菌,显著影响橙汁品质。其中,腐败菌中的酸土脂环酸芽孢杆菌(Alicyclobacillus ac
与法律责任领域中的刑事责任相比,民事责任的本体论研究近来并未受到法理学界应有的重视。相较于刑事责任早已抛弃“后果论”,并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我国民法学界对民事责任的认识始终停留于“后果论”,未能将民事责任的认识向前推进。基于此,本文选取民事责任作为研究对象,尝试从哲学中的评价论视角对其进行法理分析,以期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对“民事责任”,进而对“法律责任”的理解。理论上,要全面深刻理解民事责任,必须弄
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关系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优秀人才培养以及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怎么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灵魂铸育成几何,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权就掌握在高校青年教师手中。这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良师”。目前来看,较之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而
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对接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符合不同发展时期的现实需求,在此过程中产生并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整体建设与不断推进中,协商民主的实践发展与理论建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正式提出的,事关我国民主政治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是中国共产党以极
道家以伏羲和黄帝为远祖,以伊尹和姜太公为近祖,在春秋末期由老子著《老子》而正式成立。道家以“道”为其哲学之宗,注重身国同治,守正可以治国出奇可以应变。自从道家产生以来,由于其哲学根基之厚重,使得道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同时道家注重顺应时势破旧立新,所以道家思想逐渐演变成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道家政治思想就是道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是截取道家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经典著作、实践
中国制造业在由大变强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挑战:首先是关键技术领域短板突显;第二是比较优势逐渐减弱;第三是国际竞争日渐加剧。面对“内忧外患”,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实现转型升级,迈向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轨道。数字经济以其数字化的信息和知识、具有强大先导性、渗透性和融合性的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渗透进传统产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其技术创新模式、资源要素结构和市场需求特征,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当前已处于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金融体系的规模也不断扩大,金融中介、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多,金融监管逐步建立健全,金融体制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金融结构体系。然而,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已经逐渐显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