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刑事诉讼中,证明标准是一个重要的法律概念,也是近年来在学术领域引起广泛讨论的一个话题。证明标准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刑事案件的立案、侦查、审查起诉、提起公诉、法庭审理等各个环节的指引作用,公、检、法三机关的办案人员正是在证明标准的指引下开展相关的工作,确保刑事案件在各个环节能够得到正确的处理。其中,在对被告人作出有罪判决的刑事案件中,法官要根据证明标准来判断公诉机关对被告人的有罪指控是否达到了法律规定的要求,这对于保证判决的准确性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在重大刑事案件中,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根据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被告人有可能被判处死刑,而一旦错判,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刑事案件的审判质量一直备受质疑,特别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佘祥林案、杜培武案、浙江叔侄案等一批冤假错案,不仅给无辜的“被告人”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更使司法的权威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出现这种现象,与我国证明标准的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有直接的关系。基于此,学者和司法实务人士对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以期通过确立一个切实、可行的证明标准来减少死刑误判、错判的可能性,使死刑案件审判质量可以得到提高。在诸多学者对该问题进行的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基础之上,本文结合两个证据规定和新《刑事诉讼法》对证明标准的完善,并通过对2013年再审的浙江叔侄案的剖析,对证明标准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通过完善相关程序来保证死刑案件判决质量的观点。第一章是证明标准的概述,对证明标准的概念、意义进行了简要阐述,并介绍了证明标准的历史,其中重点对“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和“内心确信”的证明标准进行了研究。第二章是我国证明标准的确立,研究了我国“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从无到有的确立过程,并对这一独具特色的证明标准进行了评析。第三章是我国证明标准在司法实践中引发的问题,主要是通过对浙江张高平、张辉叔侄一案进行分析,总结了近些年出现的冤假错案中反映出的证明标准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是证明标准新规定的理解与适用,主要是《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和新《刑事诉讼法》对证明标准的新规定,并对新规定的理解和适用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是对死刑案件证明标准贯彻、落实措施的思考,主张区分定罪程序与量刑程序,并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实行多元化的证明标准,根据证明对象、证明责任承担主体的不同而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通过提高死刑案件合议庭的人数、死刑判决须经合议庭一致同意以及完善死刑复核程序来提高作出死刑判决的条件,以此保证死刑判决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