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进式线性导管消融终止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i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房颤的基质。此外,对于房颤消融线上出现的传导缝隙,非接触式标测技术也能很好地识别。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基于已往研究的结果,进一步完善个体化心房基质改良术,以期能归纳出更成熟及简化的术式,便于临床推广。目的旨在探索规范化的递进式个体化心房基质改良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方法。背景以肺静脉电学隔离为终点的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术式的疗效难以令人满意。而对所有的房颤均以一种固定的术式进行消融治疗缺乏针对性。方法196例患者(男性134例,女性62例),年龄27~83岁(58.4±8.7)岁,左心房直径21~56 mm(37.5±6.9)mm。其中153例为阵发性房颤,43例为持续性/永久性房颤。若无自发房颤则在心房进行持续递增的快速刺激(频率200~600次/分)诱发房颤。均在非接触式标测指导下观察房颤时心房激动情况,将最常激动部位作为房颤基质进行改良消融,并根据消融后重复等电位标测的结果作出递进式调整,直至房颤被终止不再被诱发。结果在既不隔离肺静脉也不寻求碎裂电位的情况下,81.6%(160/196)的房颤(阵发性房颤患者的90.8%和持续性房颤患者的51.1%,P<0.01)消融转复为窦性心律,其中7例患者于右心房被消融终止。其余被转为非典型心房扑动(房扑)或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可将消融灶分为3种类型,其中以“7”字形的A型线性消融最关键,77.1%(118/153)的阵发性房颤可被A型消融终止且不再被诱发,而60.5%(26/43)的持续性/永久性房颤则需通过B型消融终止。随访(18.2±7.3)个月,88.3%(173/196)的患者不服药亦无房颤发生。其余9.7%(19/196)的患者有顽固性非典型房扑/房速,其中仅2.1%(4/196)的患者伴有阵发性房颤。结论递进式的心房基质消融术可以将房颤有效地转复为窦性心律,并有满意的远期疗效,其中左心房顶部沿左上肺静脉—右上肺静脉间,经左心耳—左肺静脉间嵴部至二尖瓣环峡部的“7”字消融线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消融线。部分患者需要在右心房消融。此种术式简单易行有望在NavX和CARTO标测下复制。揭示这些心律失常的全貌。而非接触标测技术可提供高分辨率的动态标测图,1个心动周期内即可完成标测,已经成功用于指导右房典型和不典型房扑的消融,因而为房颤消融术后左房房性心律失常的标测提供了可能。有鉴于此,本研究试图采用非接触标测技术对房颤消融中出现的各种房性心律失常进行在线分析,观察和探讨这些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和激动传导模式并指导消融,并尝试探讨非接触标测技术对左房房扑/房速标测的可行性。目的旨在探讨心房颤动(房颤)递进式线性消融术中出现的房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点及消融的结果。背景房颤消融术后或术中约有2.9%~31%的患者可出现新发的左房房性心律失常。这些左房房扑/房速并被视为消融的并发症。但心房递进式线性消融术后的左房房性心律失常的机制及其代表的意义尚未系统报道。方法对80例于房颤消融中出现规律的房性心律失常进行非接触激动顺序标测,判断电生理机制并指导消融。结果共记录到146阵心动过速,4阵为左房房速(周长225±49ms)。其余142阵为左房房扑,左房激动时间占心动过速周长的100%(周长205±37 ms),均与房颤“7”字消融线上的缝隙有关。根据缝隙的位置将房扑的折返环分为3类。第1类(n=68),缝隙位于左心耳-左上肺静脉间的嵴部;第2类(n=50),缝隙位于左心房顶部;第3类(n=24),缝隙位于左下肺静脉-二尖瓣环峡部。其中130阵消融成功,其余16阵因消融反应欠佳后经药物或体外电转复为窦性心律。随访(16.2±6.7)个月,82.5%(66/80)的患者可维持窦性心律。结论房颤递进式线性消融术中出现的房性心律失常多为大折返机制,且与“7”字消融线上的缝隙有关,这些缝隙主要位于左心耳-左上肺静脉间的嵴部。非接触标测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识别这些缝隙并指导消融。
其他文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为我国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了前进坐标和行动指南。其
报纸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心梗并发心律失常是心肌梗塞死亡的重要原因。溶血磷脂酸(LPA)是细胞膜磷脂代谢的一种中间产物,心梗时局部心肌和血浆中的
目的: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指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增高,并导致右心室衰竭及死亡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内皮功能障碍是肺动脉高压的核心病理生理改
背景及目的支架内再狭窄是困扰冠心病支架治疗预后的主要瓶颈,损伤、炎症反应及内膜增生在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新型支架涂层聚合物的研发利用是解决支架内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