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苏区(全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从1931年11月,在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北上长征,中央苏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发展壮大。中央苏区的地域范围,主要包括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的30多个县,以江西省瑞金县(今瑞金市)为中心,其总面积为8.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53万,其区域之大、人口之多,都是空前的,极大地支撑了当时“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中央苏区在开展革命斗争过程中,在政治和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文化建设得以蓬勃发展。中央苏区的文化建设,以独特的形式和大众化的内容,把广大群众紧密地凝聚在了一起,有力地支持了苏区革命和根据地的建设,具有巨大的文化引领作用和导向功能。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角,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探讨中央苏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历史地位、发展进程、活动机理、社会功能、效应评估及其局限性。首先,本文分析了中央苏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历史性与时代性,再现了中央苏区原有文化传统和形态,以及新形势下发展起来的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红色文化,因而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在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特色地方文化交融过程中,中央苏区文化体现出了独特的区域性。同时通过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科学性,系统阐述了中央苏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现实基础。随着文化宣传的深入,中央苏区群众文化得以逐步发展。从初创时期宣传方式单一,苏区群众普遍难以接受,到群众文化工作任务的确立和发展,宣传工作和技术手段逐步多样化,群众文化活动最终得以有序开展,并逐步走向繁荣。苏区各级政府的重视,也使群众文化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群众文化开始植根群众,深入人心。从社会功能来看,中央苏区群众文化活动具有文化传播、思想教育和娱乐功能,总体上把握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特质,从而具有整合大众思想意识的作用。中央苏区群众文化的广泛群众性,对于党在苏区宣传和发动群众十分有利,中央苏区的群众文化活动鲜明的革命性与战时性,又使其具有极强的思想发动和政治动员功能。中央苏区群众文化的实践维度,包括形式、载体和渠道三个方面。根据中央苏区群众工作的任务和方针,尽可能地利用各种网络和平台宣传动员群众,利用各种渠道和形式开展中央苏区的群众文化活动,从而让更多的苏区群众参与其中,力图使群众文化更加平民化、生活化、群众化和艺术化。因此中央苏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一方面,中央苏区群众文化活动这一独具特色的革命根据地群众文化,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不仅使苏区广大干部群众娱乐了身心,更重要的是激扬了斗志,鼓舞了根据地群众的士气和革命热情,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文化水平,提升了苏维埃政府的战斗力、凝聚力和执政水平,支援了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建设,巩固了中央苏维埃政府的地位。同时,在群众文化深入开展的过程中,也锻炼和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干部和宣传队伍,端正了他们的工作作风,提高了其执政能力,促进了中央苏区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央苏区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左”倾文化路线和封建残余的影响,使得群众文化有其不完善和不彻底的一面,值得我们总结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