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小鼠部分肝切除后肝再生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小鼠70%肝切除术后肝再生(PH)模型,为进行肝再生的基质组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2只雄性小鼠,分为4组,制备小鼠2/3肝切除模型,分为Sham组、PH 24h组、PH 72h组和PH 1w组,分别代表肝脏再生起始阶段、增殖阶段和终止阶段;同时收集各组血清、尿液(分子标志物及代谢组研究备用);以手术结束为0h,根据分组时间点要求分别于术后24h、72h、7d将动物处死,称量并记录各组再生肝脏的重量,记录表格,取样,并对各组肝组织进行天狼星红染色,以分析肝再生各阶段ECM的变化状况。结果:1.12只小鼠均存活,除sham组外,其余三组均可见小鼠肝脏不同程度再生。实验中小鼠的肝脏体重比随时间逐渐增加,至术后24h,小鼠肝脏重量可恢复至原来40%左右,术后72h,恢复至肝总质量70%左右,术后第7d恢复至90%左右。2.天狼星红染色发现,在PH24h组肝组织可见细胞外基质排列紊乱,密度减低,PH72h组可见细胞外基质较前增多,排列较前稍整齐,PH7d组:可见细胞外基质排列基本恢复至正常。结论:通过切除小鼠肝左外侧叶及中叶成功构建小鼠2/3肝切除术后肝再生模型,肝再生进程与相关报道一致,可用于进一步的转录组及蛋白质组学分析。第二部分:小鼠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再生细胞外基质转录组学研究目的:对小鼠部分肝切除后肝再生模型进行转录组学研究,鉴别小鼠在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再生各个阶段中的差异基质组蛋白m RNA,在“整体”基质组范围内研究肝再生的基质组蛋白m RNA表达状况及动态变化特征。为下一步完成蛋白质组研究后进行肝脏再生的基质组多组学分析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对m RNA表达谱的筛选,进一步确定与肝再生相关的细胞外基质差异m RNA,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各阶段的关键基质组蛋白蛋白。对肝再生细胞外基质相关的差异基因进行GO分析从而对这些基因的功能进行描述,并通过差异基因的Pathway分析,寻找不同样品的差异基因可能和哪些细胞通路的改变有关。结果:在基质组范围内筛选各组间差异m RNA,PH24h组与sham组相比,两组间差异表达基因共113个,其中上调m RNA有58个,分别是Adam15等;下调m RNA 55个,PH72h组与sham组相比较,两组间差异表达基质组蛋白m RNA共103个,其中胶原蛋白7个,差异调节因子28个,PH72h组与PH24h组相比,差异表达基质组蛋白m RNA共19个,其中调节因子m RNA共4个,差异表达糖蛋白m RNA共4个,差异表达蛋白多糖2个,差异表达附属蛋白1个,差异表达基质组蛋白m RNA为分泌因子8个。PH7d组与sham组相比,差异表达基质组蛋白m RNA共115个,其中上调为Col4a1等91个,下调为Adam1a等24个,PH7d组与PH72h组比较,差异表达ECM蛋白m RNA共36个,其中调节因子m RNA共7个。结论:在肝再生模型中筛选和出大量差异基质组蛋白m RNA,这些m RNA对应的蛋白质可能对肝脏再生各阶段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