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赫—泽德光纤干涉仪构成的光纤传感器的研究

来源 :湖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wangxiny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光纤技术的快速发展,光纤传感技术也得到飞速的发展。光纤传感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感技术,已经被大量应用在光电技术产业中。光纤传感器可以测量温度、折射率、应力、压力、气压等多种物理量,它与传统的电传感器相比具有抗电磁干扰、损耗低、精度高等优点。本文设计了四种不同结构的马赫-泽德光纤干涉仪(Mach–Zehnder interferometer,简称MZI)。利用该干涉仪构成不同功能的光纤传感器,并对传感器的结构,传感机理,特性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为了实现高精度温度和应力测量,利用飞秒激光微加工技术,设计并制作了一款高灵敏度光纤传感器。理论分析了利用该结构实现温度和应力测量的工作机制。利用该结构进行了温度与应力传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环境温度传感灵敏度为54.29 pm/℃,轴向应力传感灵敏度为1.1 pm/με。这种光纤传感器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灵敏度高的特点。2、为了实现温度和应力的高精度同时测量,利用波长800 nm飞秒激光和光纤熔融拉锥机制作一个MZI,利用它进行温度和应力同时测量。理论分析了该传感器实现温度和应力同时测量的原理,利用该结构进行了温度与应力传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利用传感器透射谱第一个谐振峰(dip1)进行测量获得的灵敏度为40.4 pm/℃和0.32 pm/με;利用传感器透射谱第二个谐振峰(dip2)进行测量获得的灵敏度为52.0 pm/℃和0.38 pm/με。这种光纤传感器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灵敏度高的特点。3、利用多芯光纤与光纤错位熔接技术,制作了一种全光纤MZI光纤传感器实现了对温度和折射率的同时测量。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传感器透射谱峰值波长线性漂移,灵敏度达到54.238 pm/℃,而透射谱峰值强度随温度变化不敏感;随着环境折射率的变化,传感器透射谱峰值强度线性变化,灵敏度达到10.704 dB/RIU(RIU为折射率单位),而透射谱峰值波长随环境折射率变化不敏感。在温度与折射率测量时分别利用波长调制法与强度调制法,因此它们同时测量不存在交叉敏感。4、利用塑料包层光纤与光纤熔接技术,制作一种全光纤MZI光纤传感器实现了对温度和折射率的同时测量。简单分析了传感器实现折射率和温度测量的基本原理。实验结果表明:传感器透射光谱第一个谐振峰(dip 1)测量得到的温度和折射率的灵敏度分别为12.0 pm/℃和39.18 nm/RI,传感器透射光谱第二个谐振峰(dip 2)测量获得的温度和折射率灵敏度分别为13.3 pm/℃和52.56 nm/RI。本论文提出的四种MZI光纤传感器具有易于制作,灵敏度高,结构简单等优点,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大力推广PPP模式,可以预见PPP模式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会在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目前PPP模式融资责任更多
目的观察人参、牛蒡子提取物缓解小鼠疲劳的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和人参、牛蒡子提取物3个剂量组,分别连续给予受试物30 d后进行负重游泳试验、血清尿素氮和肝
<正>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草原所冬虫夏草研究室主任李玉玲22日在此间指出,在当前草原退化、冬虫夏草资源持续减少的情况下,尽快建立冬虫夏草保护区开展保护和研究工作非常必
会议
针对火炬农场种植甘蔗特点、病虫害发生危害方式,于2018年9—11月对全场甘蔗病虫害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火炬农场甘蔗地主要病害有甘蔗轮斑病以及甘蔗赤腐病,其平均发生率分
<正> 美国文学进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表现出空前的悲剧意识。奥尼尔、艾略特、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福克纳等,以他们的戏剧、诗歌和小说作品,在纲常崩坏、充满“喧嚣与骚动”
加强农村健康教育,有效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则是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基础。农村健康教育在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经济以及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目前农村健康教育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中指出,2010年老年人口将达1.74亿,占总人口的12.8%,2020年进一步增至2.48亿,占17.2%,呈加速增长之势。特别是2030年以后中国老龄化社会
缺血所致神经元和其他神经细胞的死亡即缺血性脑梗死。它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动态、复杂而有序的过程。脑血流量下降达正常值的15%~20%以下时,神经细胞的Na~+ /K~+-ATP酶泵功能发生障碍,细胞内外
利用具有准单分子层灵敏度的和频振动光谱(SFG)、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接触角(CA)测定技术研究链结构和溶剂对苯乙烯(S)/丁二烯(B)嵌段共聚物表面准分子层化学结构形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