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政治态度的结构与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087个样本的分析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dj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态度是人们看待和反应政治现象的“晴雨表”,是解释政治行为的有力工具,对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政治态度更是衡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面向。农民作为中国社会阶层中主要的社会构成力量,其政治态度反映着政策落实的实质效果,折射出农民政治生活的现实状态,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和决定性力量。因此,从内在结构与外部特征角度深入探析农民政治态度的状态并追溯其影响因素对于当下中国的国家治理与基层治理乃至政治心理学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本文采用自编的中国农民政治态度的问卷,通过对1087份样本的量化研究,并结合一定人数的访谈资料的分析,对农民政治态度的内在结构与外部特征予以阐释,并深入探究影响农民政治态度的内外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农民内部结构呈现出“低水平的政治认知、高水平的政治情感、高水平的政治行为倾向”的非均衡性特征。第二,就外部特征而言,农民政治态度表现出较强一致性、部分矛盾性和“实用理性”的特征。第三,影响农民政治态度的内部因素:政治记忆作为农民政治态度形成的“原发性”因素,是其内在结构与外部特征诸多表象的“底板”;而攀比心理则加重了农民政治态度的“实用理性”。第四,从外部归因而言,获利与否对农民政治态度的内在结构与外部特征具有影响,利益满足会促使农民政治态度外部特征的一致性,反之,获利不足则导致农民政治态度内部结构的“非均衡”性;而政策落实优劣则促使农民政治态度的矛盾性凸显。因此,转变农民政治态度的不良特征,也需从内外两大视角入手,一方面需通过淡化政治记忆中的消极记忆,增强农民的政治认知,摆脱攀比心理与从众效应的负向作用;另一方面则需要引导与教育,使得农民形成正确的“利益观”,并通过强化政府政策落实的有效性,消解农民政治态度的消极方面。
其他文献
探讨如何公正、合法地形成股东大会决议,是公司法理论、立法和实践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选择股东大会决议瑕疵作为研究对象,力图阐明股东大会决议应贯穿的理念,即程序、内容的公平、正义和正当性。公司法为民法的特别法,论文从特别法与一般法的关系,分析了股东大会决议的基本法理。认为,股东大会决议是特殊的民事法律行为,原则上民法关于法律行为的理论存在适用的余地,但意思表示瑕疵的理论对股东大会决议瑕疵的适用
学位
文化治理是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治理应社会发展需求而产生,其方式及内涵随社会的变迁而改变。回顾乡村社会变迁,在全面体制改革和多元文化冲击的双重作用下,乡村公共精神不断流失,集体认同遭遇断崖式下滑,文化认同弥散,乡村中的个体行动逐渐摆脱公共舆论的桎梏,随心所欲的生活方式在本就缺乏法律意识的乡村成为了最大的不稳定因素。由此看来,在不断调适乡村治理体系过程中,文化治理不容忽视。  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建立的晋察冀(晋东北)、晋绥(晋西北)、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晋东南)包含山西的大部分地区。在动荡的政治背景、贫瘠的经济基础下发展学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中共以此为契机,采取了得当的教育方针政策,不仅培养了大量革命人才和干部,而且实现了对中国农村社会整体价值观念的改造和重塑。  本文以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各革命根据地的学校教育档案及文献资料为基础,考察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
学位
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推进,促使政治生态问题受到广泛关注。2014年,作为典型资源型地区的山西省发生了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由此成为政治生态恶化的代表,受到中央领导和相关研究者的重视,厘清这种特殊政治现象的生成机理、寻找相关治理策略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政治生态在特殊空间范围内会展现出明显的地域特性,内部形成完整的系统并与外部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理解资源型地区一系列特殊政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为我国农村社区进行有效治理指明了方向。新时代农村社区治理的主要特征是以治理有效性作为基本价值导向,实现农村社区有效治理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基本保障。农村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每个乡村都在寻找自己适合的治理方式,使自身获得良性的秩序与生活。以往的农
学位
近年来,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资本下乡日趋活跃和频繁,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潜在推动着乡村社会的秩序变革。当前,围绕资本下乡议题学界争论不断,既有资本下乡的坚定支持者,也有资本下乡的强烈反对者,争论双方的核心关切是资本下乡究竟促进还是损害农民利益?本文以粤东北地区的育村为研究个案,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采用政治经济学、政治社会学等理论分析框架,详细
学位
山西盛产煤炭资源,是典型的以资源型经济为主导的地区。回顾山西煤炭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煤炭产业经历了动荡发展、快速发展、波动低迷、黄金发展以及衰退转型等五个时期。煤炭产业对山西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黄金发展时期,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驱动山西省GDP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以煤炭为基础的资源型产业发展模式又使山西陷入了资源优势陷阱,即过分依赖资源优势,形成“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同时,政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为村庄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下如何进行村庄治理、如何达到有效治理、如何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提升村庄治理绩效都是亟待探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域,通过实证研究,深入剖析不同类型村庄治理逻辑的共同机理,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对上述命题有相应的回应与解答。由此看来,关注乡村振兴视域下刻画村庄治理的基本逻辑既有时代意义也有相当的必要性。  文章
学位
政治信任的形成机制研究主要包括两大理论,即制度生成论和文化生成论。制度生成论者将政治信任的形成归因于政府的治理和制度绩效,文化生成论者则将政治信任的产生归于社会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积淀。经济绩效是影响政治信任的重要制度因素,其内涵主要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而主观经济绩效,即经济绩效感知作为个体层面对政府经济治理的主观评价,历来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但相关研究多从宏观或微观单一视角探究民众的政治信任,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振兴就成为了一个热词,使得逐渐走向没落的乡村重新变得大有可为。乡村振兴不仅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也成为资本方眼中实打实有利可图的政策。而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首要任务就是转变传统家户制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以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驱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亿万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事实上,正是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交汇期,越来越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