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扬州个园“冬山”是一组贴墙而筑的纯白宣石假山,旨在营造一种终年积雪未消的浓冬景象。其南墙上有二十四个圆形景窗,一条南宽北窄的巷道由南向北直达景窗西侧。现时介绍个园经常提到此景窗发声的声景效应:气流经过圆形景窗时流速加快,在洞口形成呼呼风响,将假山北风呼啸的隆冬景象烘托得惟妙惟肖。此景窗的声景效应多被称为“风音洞”效应。人们多认为这一景窗设计反映了中国传统造园手法中独特的听觉美理念。然而,学界并没有学者对此效应进行求证,故将现有景窗的声景效应视作造园者原初的设计意图,未免证据不足。本研究一方面为考证“冬山”景窗原初设计意图提供技术上的依据,同时更为准确理解传统造园手法,从而推动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本文使用了三种方法对景窗的声景效应进行研究:1.使用文献考证的方法,从史料和文献中寻找关于“四季假山”与“风音洞”的最早记载,试图从源头上考证景窗的声景效应一说。研究表明,“四季假山”、“风音洞”的说法最早分别出现在二十世纪60年代和二十世纪80年代。目前笔者所查阅的现代著述并没有对“风音洞”效应进行深入考证研究。2.使用现场实测的方法,对现有“冬山”景区的四个典型位置进行风速、风向测量,以验证计算机仿真模拟分析的有效性及了解其景区的风场变化特征。3.使用计算机仿真模拟的方法,就扬州年平均主导风况和两个次主导风况下,对景区现状及其可能的历史格局进行风场特征及建筑表面声功率级的仿真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只有在现状模型的东南风、东北风风况下和历史模型的东北风风况下有形成穿过景窗的气流,但风速和风向数据显示景窗没有起到加速气流的作用。模拟显示景窗的表面声功率级均较小(现状模型、历史模型最高声功率级分别为6.73dB、3.93dB),从经验值判断产生的气动噪声容易被园林背景噪声掩盖。三种风况下两个模型的风场特征和声功率级模拟计算结果均与景窗“风音洞”声景效应一说描述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