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积累的污泥不仅占用面积广大的土地,而且其中的有害成分已成为影响城市环境卫生的一大公害。最大限度减少剩余污泥的排放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生态学的理论,直接利用微型后生动物河蚬处理含水率较高的污泥,通过对污泥的摄食和消化,达到剩余污泥减量的目的。研究中首先分析了南昌地区4家典型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理化性质,选取适合于河蚬减量污泥实验的代表性污泥,并研究了河蚬减量污泥实验中污泥减量效果和减量机理以及重金属的转移规律等。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南昌地区4家典型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理化性质基本满足农用要求,但污泥的含水率较高,Cd的冬季含量超过了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农用泥质》(CJ/T309-2009)中A级污泥标准。污泥中富含养分,且养分含量在季节上有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养分含量总体上冬季高于夏季,其中有机物含量在季节上达到了显著性差异。有机物和各种全量养分之间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全氮和全钾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污泥中Cu和Zn达到极显著水平,Zn与Cd之间呈现显著水平。Cu、Zn、Pb和Cd这几种元素均呈现正相关关系,说明两两有毒元素也存在复合污染。河蚬减量污泥实验中选取有机物含量、养分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相对较高的污水厂污泥进行减量处理。(2)以选取的污水厂曝气池中含水率较高的污泥喂养河蚬,实验中不同养殖密度下的河蚬存活率有所区别,河蚬最大存活率下养殖密度为35.16kg/m3。河蚬不同养殖密度下对系统COD的去除能力不同。对比各组的COD去除率发现最大存活率下的河蚬对系统COD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即最佳养殖密度为35.16kg/m3。污水及污泥中的重金属对不同养殖密度下的河蚬软体器官有一定程度的损伤,电镜扫描图片显示不同养殖密度下重金属对河蚬器官的损伤程度无显著差异。对比图片只能看出未经重金属污染的河蚬和经污水污泥饲喂后的河蚬的器官表面超微结构有明显区别。(3)河蚬摄食消化污泥,将絮状体污泥转化为紧实的河蚬粪便,24小时后,污泥有机物去除率达到35.78%。8小时时,河蚬对水体中悬浮物的去除率为54.5%。河蚬可有效地降低污水污泥中总氮、总磷含量,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去除效果呈增大趋势。10天后,河蚬对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2.65%和53.16%。(4)河蚬对城市剩余污泥中Zn、Cu、Pb、Cd、Cr和Ni有较强的富集作用,且这6种重金属在河蚬体内含量差别较大,Zn、Cu的含量最高,Cr、Ni、Pb、Cd的含量远低于Zn和Cu的含量。河蚬减量污泥对污水中可溶性重金属含量有一定的影响,可增加Zn、Cu、Cd重金属的可溶态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