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F-β1在雷奈酸锶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chenzhensheng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雷奈酸锶(Strontium ranelate,Sr)是一种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的新型药物,它具有使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rBMSCs)向成骨细胞方向转化的作用,除此之外,它还有改善骨强度,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等其它重要的功能。研究表明Sr可通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1/2,ERK1/2)和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调节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Runx2(Cbfal)的转录活性,Runx2则调节下游成骨基因,如骨钙素(osteocalcin,OCN)、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Ⅱ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Ⅱ,COL Ⅱ)的表达,促进BMSCs的成骨分化。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是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超家族成员之一,它有着极其广泛的生物学功能,不仅调控rBMSCs的生长发育和分化,而且能促进rBMSCs向成骨细胞的发育和转化,调控成骨细胞的生长发育和增殖,在合成骨基质和形成骨重建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调控rBMSCs生长发育和向成骨细胞分化的首选的生长因子之一;它还可参与调控多种细胞的生长发育和生物学功能。相关资料表明,TGF-β1可能在锶促进r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TGF-β1在Sr促进r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如何迄今未见报道。本文旨在重点探讨:①Sr对rBMSCs的TGF-β1表达的影响;②TGF-β1是否在Sr促进r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中起作用,以便为Sr的促成骨作用机制提供新颖的实验资料。研究方法1.建立rBMSCs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体系。取四周龄,雌雄不限SD大鼠,取出大鼠双侧的股骨,胫骨,用全骨髓贴壁的方法分离出rBMSCs,用含培养液的10m1注射器从大鼠骨髓中将rBMSCs从骨髓中冲洗出来,直至骨髓腔发白,将收集好的细胞悬液离心,去上清,置于25cm2培养瓶中,并于37℃、5%C02、饱和湿度培养箱培养,当细胞铺满瓶底80%左右时进行传代培养和适当的冻存。并取第3-5代的细胞用于实验。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发育状态,并鉴定所培养的细胞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定向诱导r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5代rBMSCs,调整其浓度为105/ml左右,取细胞悬液4ml接种,并用成骨诱导液(含10-8的地塞米松,0.2mM的维生素C,10mMβ-甘油磷酸钠)培养,当细胞融合达到60%-70%时,进行实验操作。3.实验分组(1)碱性磷酸酶(ALP)指标测定的实验分组①分为六组,分别设不同的浓度诱导rBMSCs,分别为对照组、Sr=0.1、Sr=l、Sr=3、Sr=5、Sr=7mM,每组设5复孔,六组均在成骨诱导液条件下诱导rBMSCs7天。当Sr=3mM时,ALP活性最大。②分为五组,分别为对照组:成骨诱导液培养;Sr组:3mM Sr+成骨诱导液培养;Sr+SB组:Sr+SB431542+成骨诱导液:先用10gmol/L SB431542(TGF-β1抑制剂)预处理rBMSCs2小时,然后加3mM Sr;SB431542组:SB431542+成骨诱导液:先用10μmol/L SB431542预处理rBMSCs2小时;DMSO组:DMSO+成骨诱导液,用10μmol/LDMSO培养;共培养rBMSCs7天,测定ALP活性。(2)茜素红钙结节染色的实验分组①分为两组,分别设不同的浓度诱导rBMSCs。对照组:用成骨诱导液培养;Sr组:3mM Sr+成骨诱导液,共培养21天。②分为五组,分别为对照组:成骨诱导液培养;Sr组:3mM Sr+成骨诱导液;Sr+SB431542组:Sr+SB431542+成骨诱导液,先用10gmol/L SB431542预处理rBMSCs2小时,然后加3mM Sr;SB431542组:SB431542+成骨诱导液:先用10μmol/L SB431542预处理rBMSCs2小时;DMSO+成骨诱导液组:用10μmol/LDMSO培养:共培养rBMSCs21天,测定钙结节数目。(3)TGF-β1蛋白表达的实验分组①分为六组,分别设不同的浓度诱导rBMSCs.分为对照组、Sr=0.1、Sr=1、Sr=3、Sr=5、Sr=7mM六组,在成骨诱导液中培养7天。当Sr=l mM时,TGF-β1蛋白表达最高。②分为六组,分别设不同的时间诱导rBMSCs.分为对照组、t=1、t=3、t=5、t=7、t=10天六组。各组中所用Sr=l mM。当t=7天时,TGF-β1蛋白表达最高。③分为五组,分别为对照组:用成骨诱导液培养;Sr组:1mM Sr+成骨诱导液;Sr+SB431542组:Sr+SB431542+成骨诱导液,先用10μmol/L SB431542预处理rBMSCs2小时,然后加1mM Sr;SB431542组:10μmol/L SB431542+成骨诱导液:先用10μmol/L SB431542预处理rBMSCs2小时;DMSO组:DMSO+成骨诱导液,用10μmol/LDMSO培养;共培养rBMSCs7天,用western-blot检测TGF-β1蛋白表达情况。(4) Runx2mRNA表达情况分组①分为六组,分别设不同的浓度诱导rBMSCs。对照组、Sr=1、Sr=2、Sr=5、Sr=7、Sr=10mM六组,在成骨诱导液中培养7天。当Sr=l mM时,Runx2mRNA表达最高。②分为八组,分别设不同的时间诱导rBMSCs。对照组、t=0.5h、t=1h、t=2h、t=4h、t=3d、t=7d、t=14d。各组所用Sr=l mM。当t=7天时,Runx2mRNA表达最高。③分为五组,分别为对照组:用成骨诱导液培养;Sr组:1mM Sr+成骨诱导液;Sr+SB431542组:Sr+SB431542+成骨诱导液,先用10μmol/L SB431542预处理rBMSCs2小时,然后加1mM Sr;SB431542组:10μmol/L SB431542+成骨诱导液:先用10μmol/L SB431542预处理rBMSCs2小时;DMSO组:DMSO+成骨诱导液,用10μmol/LDMSO培养;共培养rBMSCs7天,PT-PCR检测Runx2mRNA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显示:rBMSCs的接种初期可见大量圆形的悬浮细胞。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形状渐趋向于多角形或梭形,大多数细胞在24小时之内贴壁,这一代细胞为原代细胞,当原代细胞培养至一星期左右时,细胞贴壁可达70%-80%;经过多次细胞换液后,我们发现细胞形态逐渐趋向一种,呈成纤维样细胞,当细胞逐渐融合之后,呈漩涡状、辐射状。当细胞融合至80%左右,应按1:2的比例传代。2、Sr增加rBMSCs的ALP活性应用浓度分别为0、0.1、1、3、5、7mM的Sr分别处理rBMSCs7天,测定ALP的OD值。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总体均数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F=44.092,P<0.001),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均能增加rBMSCs ALP活性(P<0.05),其中当Sr的浓度为3mM时,rBMSCsALP活性的作用最大,与各组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用3mM Sr处理细胞前2小时,应用10μmol/LSB431542预处理rBMSCs,共培养7天,测定ALP的OD值。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总体均数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F=5.053,P<0.001)。应用3mM Sr处理细胞7天可明显增加ALP活性,与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用3mM Sr处理细胞前2小时,应用10μmol/L SB431542预处理rBMSCs,可明显地抑制Sr对ALP活性的促进作用,与S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B431542组、DMSO组三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3、Sr促进rBMSCs的钙结节形成应用浓度分别为0、3mM Sr分别处理rBMSCs21天。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当我们用3mM Sr作用rBMSCs21天时,可明显增加钙结节数量,与对照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9.865,P<0.001);在3mM Sr处理rBMSCs前2小时,10μtmol/L SB431542预处理细胞2小时,共培养21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总体均数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F=19.161,P<0.001),Sr组可明显增加钙结节的数量,与任意一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mM Sr处理rBMSCs前2小时,10μmol/L SB431542预处理细胞2小时能明显地抑制Sr对钙结节形成的促进作用,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SB组、DMSO组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Sr对rBMSCs TGF-β1蛋白表达的影响应用0、0.1、1、3、5、7mM Sr分别处理rBMSCs7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示总体均数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F=583.858,P<0.001),0.1-5mM Sr各组较均可显著地上调TGF-β1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当Sr浓度为1mM时,TGF-β1表达达到高峰,与各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当Sr=7mM时,Sr对TGF-β1表达无明显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1到10天的时间范围内,用1mM Sr诱导细胞。用Welch校正法可知总体均数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各组呈时间依赖性地促进TGF-β1表达,在第7天时TGF-β1表达达到高峰,与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0天时Sr对TGF-β1的表达无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应用1mM Sr处理rBMSCs前2小时,给予10μmol/L SB431542预处理,共培养7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示总体均数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F=314.375,P<0.001),其中1mM Sr可明显的促进TGF-β1的表达,与其余各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加入SB431542后可明显地抑制Sr对TGF-β1表达的上调作用,两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SB组、DMSO组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Sr对rBMSCs Runx2mRNA表达的影响应用0、1、2、5、7、10mM Sr分别处理rBMSCs7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总体均数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F=985.949,P<0.001),应用1-5mM Sr时可显著地上调Runx2mRNA的表达,其中浓度为1mM时,Runx2mRNA表达达到高峰,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当Sr=7和Sr=10mM时,Runx2mRNA表达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0.5小时-14天的时间范围内,1mM Sr培养细胞。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总体均数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F=353.551,P<0.001),Sr呈时间依赖性地促进Runx2mRNA表达,在第7天时Runx2mRNA表达达到高峰,与其余各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在应用1mM Sr处理rBMSCs前2小时,给予10μmol/L SB431542预处理,共培养7天。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总体均数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F=5510.983,P<0.001),1mM Sr可明显的促进Runx2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P<0.01),加入阻断剂后可明显地抑制Sr对Runx2mRNA表达的上调作用,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SB组、DMSO组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应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提纯、培养rBMSCs较其它方法安全、方便;rBMSCs在应用成骨诱导液培养条件下,可向成骨细胞分化,具有成骨分化的潜能。2、Sr可较好的诱导rB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此作用可能与其上调TGF-β1-Runx2表达有关。
其他文献
采用疏水二氧化硅涂层与纳米石墨涂层两种方案对高强高模聚乙烯醇(PVA)纤维表面进行改性,并使用接触角测量仪、原子力显微镜及Fourier红外光谱仪对处理后的纤维表面进行表征,
<正>内容营销,顾名思义是通过广泛传播的内容实现品牌曝光,从而提升品牌影响力。在社交平台与自媒体充溢的时代,内容营销被品牌和受众广泛接受,也因其创意性、趣味性广受好评
2011年3月17日,真功夫的公司创始人蔡达标被警方带走,而真功夫的内部权力争夺战也正式公演。在我国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占了90%以上,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
研发了一种适合于大范围1∶500的无人机测图方案,围绕平面和高程点位中误差在5 cm以内这一核心目标,从无人机的平台稳定性、空中精准定位飞控、空三与三维建模及模型与影像结
高代回交QTL分析方法可以使QTL检测和育种相结合,有效利用非适应性种质。在河南郑州春、夏播两种环境条件下,种植以普通玉米自交系丹232和爆裂玉米自交系N04为亲本构建的220
本文主要从房地产档案管理的风险出发,浅谈应对这些风险的相应对策,进而促进房地产档案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目前高中化学教学中情景创设存在一些问题,教师需要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研究学生实际情况、深入挖掘情景素材价值和整体设计问题框架,创设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教学情景。以人教版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为加强城市现代化的建设,加强城市路灯设施运行与维护管理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本文对目前我国城市路灯设施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我国城市路灯设施管理
由于教学对象和教学需求存在巨大差异,高校对公共管理硕士(MPA)和学术型硕士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升两种学生群体的能力.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教育是链
本文介绍数控回转刀架转位原理、动作控制以及实现过程,采用PLC控制具有转位稳定可靠,换位时间短,多刀位刀具装夹,在结构上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刚度,应用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