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涛(1642-1707年)是清初力主创新的画家,他对清朝中期之后以至近代绘画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石涛的《画语录》被认为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从1933年开始,傅抱石先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石涛研究的考证文章,标志着现代石涛研究的开始。60多年来,随着新的材料陆续发现、研究视角不断转换,石涛研究逐步走向深入。在注重考稽史实的同时,开始了对石涛绘画美学思想的深入研究。本文就是对石涛绘画美学思想研究的成果,其主要观点和结论如下。第一,从思想根源来说,在纵向方面,石涛的绘画美学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思想和中国绘画美学的精华。在横向方面,晚明以来,中国文化转型出现了新的动向,由于市民阶层的产生,“人欲”在理论上得到了肯定,形成强烈的解构力量,冲击着理学框架结构中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导致了理学本身的解构。石涛绘画美学思想和绘画实践,产生于这一文化转向和哲学嬗变之中,和时代的哲学思想、文学理论、艺术潮流都有密切的关系。在明末清初主流画坛强调师古、门庭、重视技术的氛围中,石涛强调绘画的创新,他独尊“我法”,是以绘画美学的表述和绘画实践的探索对时代的回应。在个人因素方面,特殊的身世以及其所带来的心理体验,是石涛在艺术上复杂性格的直接诱因;和遗民、艺坛才俊、市井人士的交往,使石涛的绘画美学思想具有了丰富性。从思想演进轨迹来说,石涛的思想经历了青年时期的“我自用我法”、中年时期的“不立一法、不舍一法”和老年时期的“是法非法,即成我法”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第二,《画语录》是石涛绘画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包含绘画的本体、语言形式、布局章法和现象客体等四大方面。“一画”概念是石涛绘画美学的核心概念,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多元共生的产物,有着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印迹,贯穿于石涛绘画美学体系,是石涛追求艺术创作自由的理论基石;清朝初年,中国山水艺术逐步成熟,进入了对笔墨的表达方式、语言技巧进行总结的阶段。于是,在绘画思想界出现了强调技术、忽略师法自然的思潮。为保持中国文人画的传统,石涛提出“蒙养”、“生活”的概念,以对自然界内在生命力和外在丰富形态的表现为笔墨的基础,试图把自然、人文统一在绘画作品中,以克服形式主义的弊端。绘画的经营位置、皴法等都是具有技术意义的概念,往往被置于石涛绘画美学研究的视野之外。实际上,它们都是石涛绘画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涛反对机械、外在的构图法则,强调绘画作品中物象之间精神的统一性,要用精神的统一性来整合、超越形式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