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调脊通督手法治疗脾肾阳虚型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7年02月至2018年02月在我院推拿科小儿推拿门诊就诊符合诊断标准的5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调脊通督手法治疗,对照组采常规推拿手法治疗,连续治疗7天后进行疗效评价。两组均予日常护理指导。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总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大便次数、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 A、IgG、IgM水平,以及一个月后进行患儿复发率的随访,以评价调脊通督手法治疗脾肾阳虚型小儿慢性腹泻的有效性。结果:1、两组总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25例患儿中,基本痊愈14例,显效9例,有效1例,无效1例,愈显率92%、有效率96%;对照组25例患儿中,脱落2例,共有23例入组,其中基本痊愈7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1例,愈显率65%,有效率96%,观察组的临床总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内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候积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临床症候积分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内治疗前、后大便次数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大便次数的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可以明显减少患儿的大便次数,而观察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内比较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和Ig M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一个月后对两组进行电话随访,观察组随访患儿25例,复发1例,复发率为4%;对照组随访患儿23例,复发6例,复发率为26.1%。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脊通督手法对治疗脾肾阳虚型小儿慢性腹泻疗效确切,作用持久,还可调整脾胃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达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