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常人们对白毛色猪肉较为偏爱。自中世纪以来,人们就开始对白色家猪进行选育,在选育过程中,通常将有杂色斑点的白猪淘汰。但由于毛色形成的原因极为复杂,隐性杂毛色等位基因较多,所以经过近100年的努力,人们仍无法将无斑点白猪的基因型固定下来。KIT基因对猪的白毛色的形成起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阐明荣昌猪白毛色形成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荣昌猪(包括全白色和其他各种类型毛色)、杜洛克、大白和长白猪为实验动物,以编码肥大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KIT基因为候选基因,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和焦磷酸测序(pyrosequencing),研究KIT基因的多态性和KIT基因的突变比例,分析KIT基因和荣昌猪毛色的相关性,为猪毛色遗传定向选育奠定基础。 结果:(1)通过PCR-SSCP方法检测了105头不同毛色类型的荣昌猪、30头杜洛克、40头长白和10头大白每一个体的KIT基因多态性。结果发现,相同品种中不同个体都得到相同的KIT基因条带,其中长白和大白有同样的4条带,而荣昌猪和杜洛克为相同的2条带。 (2)选择具有不同带型的样品,对其KIT基因17、18内含子进行双向测序,结果发现大白和长白猪17内含子第一核苷酸处发生了G→A的替换突变,18内含子内发生了4碱基的剪接突变,而荣昌猪和杜洛克上都没有发现这两种突变。 (3)从PCR-SSCP检测过的样品中,选择10头荣昌猪进行焦磷酸测序,获得不同毛色类型的荣昌猪KIT基因内含子17的第一核苷酸处G→A突变比例都为0%,再次证实荣昌猪不存在G→A的突变。 (4)对26头长白猪和4头大白猪的焦磷酸测序结果发现,白色猪种中不同个体G→A的突变比例差异较大,说明表型为全白的猪种不一定全为显性白基因型,很多个体中存在不同类型的杂合隐性基因。 (5)对杜洛克进行PCR—SSCP检测和焦磷酸测序结果都证明在其KIT基因的17、18内含子中均没有突变产生。 结论:(1)荣昌猪与长白、大白猪虽然在毛色上十分相似,但荣昌猪的白毛色可能不属于显性白毛色,推测它们的白色属于两种不同的毛色遗传体系,遗传本质上存在极大的差异。 (2)KIT基因的G→A的突变和AGTT缺失可能不是导致白毛色产生的唯一决定性突变,也许在KIT基因的其他区域还存在别的未被发现的决定性突变位点,这可能是导致荣昌猪白毛色形成的原因。另外,影响黑色素形成的基因较多,各基因间存在互作,这可能也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