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枫(1929—),原名吴云森,中国著名翻译家、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外语系暨人文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翻译家、文艺理论家之一。1991年获得国务院社会科学突出贡献特殊津贴,1995年荣获彩虹翻译终身成就奖(外译中唯一得主),2011年9月又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在中国文学翻译研究中,翻译理论和实践一直被当做主流研究对象,而对翻译家的系统研究却相对匮乏。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翻译家之一,江枫的译诗理论和实践对译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概括江枫的主要翻译实践,理清其理论发展脉络,追溯其翻译思想渊源,进而对江枫的诗歌观﹑译诗主张和理据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形似与神似之争在中国翻译界由来已久,对于不同翻译家而言,诗歌的“形”与“神”的具体内涵却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形、神”的具体分析,进而对江枫“形似而后神似”理论予以正确和科学的解读。江枫认为翻译的第一要务是忠实传达,文学翻译也不例外,诗歌翻译必须追求“形神兼备”,是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抽取江译狄金森译本,通过参照原文本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和论证江枫对忠实的追求方式以及其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江译雪莱和狄金森在中国的认可程度最高,译本忠实传达了原文本的信息,而他对“形神兼备”的追求从未止步于现有的成就。江枫的译诗理论主要源自于诗歌创作和翻译实践,其理论符合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翻译务求忠实的本质规律,因而合理而可行,对诗歌翻译实践的指导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建树对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