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医“火热学说”是用火热能的作用机理解释人体内各种物质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的学说。所谓的“火热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的是遍布全身的热能,即热病基因、七种正精、三种垢物中所存在的热能,狭义指的是消化和吸收食物的热能即“胃火”,胃火包括能碎培根、能消赤巴和伴火隆三种(称“三火热”),其中能消赤巴是胃火的主体。三火热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并且作用于每一个正精的转化过程而增强七正精的能量,使人体保持健康无病、增强荣泽、勤奋劳作、延年益寿。在消化和吸收过程中,“火热能”可将摄入的食物进行消化,并分离精华与糟粕,将精华吸收转成营养,将糟粕转成垢物后排出体外。因此,当火热能强盛,则能很好地消化食物,吸收精华,下排糟粕;反之,火热能衰减则使得纳进的食物不能很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在胃部经过能碎培根、能消赤巴、伴火隆的阶段性磨碎、消化和分解后依次转变成食糜和血液等七正精(即食糜、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精液)和三垢物(即粪便、尿液、汗液),合称人体十种基本物质(简称基质)。可见火热能是消化饮食,增强体力和肌肤光泽的重要能量,并对机体组织器官在维持其功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藏医药学经典《四部医典》人体生理章云:(食物)转变消成食糜两离分,浊物入肠又分稀和稠,稀者变尿,稠者变大粪。清物体质各部成火热,食糜胃内成熟被吸引,吸入九脉又经肝道经,又在肝内变血血便肉,肉变油脂油脂又变骨,骨内变髓髓又生精液。再剩浊物存胃成培根,胆内变汁孔窍出垢腻,齿甲汗毛粪腻羊水质。体质精液之结又为精,虽存于心全身遍明晶,使得神采丰满延寿命。在不少注释中释义为食物经三火的磨碎、消化和分解转成食糜,食糜在胃和小肠通过吸收精华的脉管被运送到肝脏。肝脏中也存有三火,食糜又被三火分解为精华和糟粕,精华为血液。血液通过血管运送到肌肉部位,生化成肌肉。肌肉又被三火分解为精华和糟粕,其精华为脂肪等。总之,依次从食物直接净化成食糜、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精液到精光。本次研究通过藏医“火热学说”理论和原理全面系统地解释人体十种基质循序演化的机理及对人体基质的最终产物“精光”的形成机理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研究。其研究方法是以藏医传统的“隆”和“热巴”古籍文献研究法为基础,结合文本分析法(Textual Analysis)和结构式焦点小组(Structured Focus Group),以及半结构式的深度访谈(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等三种现代文献学研究方法,分析迄今为止不同版本的《四部医典》和所有已出版的“论述医典”注释本。通过对比各版本和各注释本间的异同,按时间顺序来分析、整理和归纳其相同点和异同点的起因和特点,并将对比结果一一进行描述。最终将藏医药古籍文献中散在的相关理论和观点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新的理论,即人体基质演化的新理论。用这一理论全面系统地解释人体基质演化的机理,并将这一新理论同现代医学基本理论进行比较。本文研究结论为:藏医“火热学说”和人体基质演化机理的基本医学思想源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基本理论形成于《八支心要集》等印度吠陀医学,但藏医学在此理论基础上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并得出人体基质的演化过程不是单纯在“火热能”的作用下从一个基质直接转变为另一个基质,而是其过程中蕴涵着一个非常复杂的演化机理。首先,发现此机理与血液循环有着紧密而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通过血液循环将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器官和基质处,使得吸收和代谢。其次,发现各基质的演化是在特定内脏器官的支撑下完成,即胃脏支撑食糜、肝脏支撑血液、脾脏支撑肌肉和脂肪、肾脏支撑骨骼和骨髓、三木塞(精囊腺/卵巢)支撑精液、心脏支撑精光、大肠和小肠支撑粪便、肾脏和膀胱支撑尿液、肝脏和胆囊支撑汗液的演化。由此得知,早在公元8世纪,藏医学开创者瑜妥?云丹贡布对人体的生理现象有了很深的研究,在极高的学术水平上总结和揭示了人体十种基质的演化机理。人体基质的演化机理研究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研究课题。文中以藏医“火热学说”为切入点,通过对比经典藏医药文献,使其得出一个全面化、系统化、标准化的新理论。也为进一步开展藏医人体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较好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