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南段构造变形与演化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i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门山北起广元、白水地区,南接天全、泸定一带,全长500 余公里,宽约30-50公里,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于四川盆地与松潘-甘孜褶皱带之间。向北与昆仑—秦岭东西向造山带斜向相接,向南与康滇南北向构造带相连。常根据沉积和构造差异,可将龙门山分为南段、中段和北段,绵竹市汉旺以北称为龙门山北段,都江堰市以南称为龙门山南段,其间为龙门山中段。龙门山断裂带现今仍为构造活动强烈地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的地震,为我国重要的地震带,自公元1169年以来,共发生破坏性地震26 次,其中里氏6 级以上地震20 次。特别是2008年5月12日在龙门山北川-映秀一带发生了里氏8.0 级地震即汶川地震,更加表明龙门山断裂带的活跃程度。为达到防震减灾的目的,对龙门山进行深入研究显得非常必要。作者通过南段的怀远和雅安两条实测构造地质剖面,应用传统的构造解析法,结合构造带的分带讨论思想,对野外实测的褶皱、节理和断层等构造变形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出各构造带的变形和应力序列。中央断裂带构造变形次数达10 次以上,其中以NW-SE 逆冲最多,部分为左旋或右旋;飞来峰构造变形序列达5 次左右;前山断裂带的构造变形序列较少,约5 次以上,大约有3 次是在喜山期发生的。 以构造变形序列分析结果为基础,结合部分显微构造分析、断裂填充脉的包裹体和碳氧同位素分析以及前山带的裂变径迹分析,再参考前人的研究资料探讨龙门山南段的构造演化历史。总的说来,龙门山南段经历了震旦纪以前的基底形成阶段;震旦纪-中三叠世的被动大陆边缘阶段,主要发育一系列正断层;晚三叠世以后,特提斯洋开始闭合,龙门山由扬子地台的稳定大陆边缘开始隆升成陆,并开始褶皱成山进入隆起造山阶段,构造变形开始复杂化;燕山期主要表现为区域隆升,是继承了印支期的隆升运动;喜山期是龙门山构造格局定型的阶段,推覆构造与滑覆构造同时发育,喜山早期该区构造活动不强烈,在5-6Ma之后进入快速隆升时期,构造运动变的非常强烈。 龙门山的构造运动具有由北向南逐渐迁移的趋势,雅安剖面的构造变形要比怀远剖面的同类型变形晚一步;中央断裂两侧的构造变形面貌差别非常大,中央断裂以西的变形从韧性到脆性均有,以韧性到脆性过渡为主,而中央断裂以东主要为脆性变形,仅大型断裂带中具有韧性变形特征。龙门山南段的飞来峰是在印支晚期-早燕山期与母体一起被推覆抬升,晚燕山开始在重力作用下向南东滑覆,且可能具有多次滑覆特征。飞来峰底部变形强烈,不具有冰川搬运的特征,其多层叠置现象也不是由滑覆作用形成的,而可能是被推覆重叠之后再一起滑覆的。
其他文献
乌泊尔地区位于帕米尔东北缘,为帕米尔高原,西南天山,西昆仑和塔里木盆地的交汇处。由于该地区受到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的影响,成为晚新生代陆内构造变形最强
本文以黑龙江伊春市乌伊岭地区白垩世美丰组火山岩为研究对象。从地层展布特征、岩石学、火山岩相、火山构造、火山韵律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等方面对美丰组火山岩地层进行了比
宽川铺生物群是陕南地区早寒武世早期一个以微体动、植物化石为特色的生物群。对该生物群进行研究,目的是在系统归纳、总结出该生物群各类化石特征的基础上,力争发现一些新属
海南岛位于华南板块的最南端,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交界部位,中生代以来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本文应用古地磁技术方法对海南岛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